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杨振宁遗体告别式:93岁弟弟杨振汉现身,揭露哥哥未竟心愿

时间:2025-10-30 14:52:58 来源:博览历史 作者:博览历史



2025年10月24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外天色未明,自发赶来送别杨振宁的群众已排起长队。人群中,一位身着得体、神态平和的老人缓缓步入灵堂,他正是杨振宁93岁的亲弟弟杨振汉。这场充满肃穆与敬意的告别仪式上,杨振汉的罕见现身引发关注,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在清华大学发布的追忆视频中,首次公开了哥哥晚年未竟的心愿。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史的里程碑式人物,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清华园安详离世,享年103岁。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纷纷缅怀,清华大学第一时间设立缅怀室,央视与《新闻联播》均进行专题报道。追悼会当天,八宝山门外从清晨六点便排起长队,有人手捧鲜花,有人默默拭泪,灵堂内覆盖国旗的遗体周围摆满白花与翠柏,花篮上“我们永远怀念您”的署名来自翁帆、杨光宇、杨又礼。



相较于兄长在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杨振汉的人生轨迹显得低调而务实。1931年出生的他,未选择出国深造或投身学术,而是在冶金部、柴油机厂、外贸系统及香港新华社等多个领域默默耕耘。他曾任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主导创办中国首家打破民航垄断的独立航空公司——上海航空。为解决当时民航资源紧张问题,他带领团队盘活军用闲置飞机,亲自骑自行车测航线、翻译外文手册,硬是凭借拼劲将上海航空发展壮大。此外,他还引进波特曼大酒店、华亭宾馆,首次将哈根达斯冰淇淋引入中国,并与妻子谭茀芸提出“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建议,为中国土地市场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在哥哥生命的最后阶段,杨振汉首次公开讲述了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杨振宁晚年常提及一个愿望:希望写一本书记录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变迁。他虽曾著《曙光集》见证中国复兴道路,但因年事已高,眼力体力不支,最终未能完成。他将这个心愿托付给妻子翁帆,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真正强大时,能由她见证这一时刻。杨振汉在追忆视频中轻声说道:“我们这一代人,把自己的能耐都压在国家身上了。”这句话,让无数观众红了眼眶。



杨氏家族与清华的渊源可追溯至父辈。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博士,曾指导华罗庚;母亲罗孟华虽文化水平不高,却极为重视子女教育,常言“读书是报国的根本”。二哥杨振平是理论物理学家,妹妹杨振玉是生物学专家,弟弟杨振复投身航天事业,他们各自在专业领域默默奉献,从未借杨振宁的名气“抬身价”。



杨振汉晚年仍关注国家发展,每逢新路、新桥建成,他都会实地探访。在清华大学制作的追忆视频中,他提到哥哥晚年虽不愿再出风头,但对国家事务始终关心,常念叨“国家的未来要靠年轻人”。这场葬礼,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送别,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致敬。从杨振宁到杨振汉,兄弟二人一文一实,共同走过百年风雨,他们的家族,也是现代中国发展的缩影。



杨振宁选择将遗体安葬在八宝山,而非与早年在纽约去世的前妻杜致礼合葬,这或许是他对祖国最后的归属感。如今,清华大学的缅怀室已关闭,但那段历史与精神仍在人们心中回响。杨振汉也回到上海老弄堂,继续过着低调的生活。一百多年过去,中国今非昔比,杨振宁的理想虽未全然完成,但这个国家正在一步步接近他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