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熟悉的女性朋友向我倾诉了她的生活困境,她提到:“曾经一起散步、逛街的好姐妹,如今已经不再联系。原因是,她和一个有妇之夫纠缠不清,整天忙于个人的情感纠葛。”
我对此感到震惊,但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样的事情在小县城并非个例。
这位朋友没有等我回应,便继续说道:“真是不要脸,为了钱做出这种事,自己又不是没有老公。本地那么多留守妇女,就她耐不住寂寞。”
哦,为了钱。
唉,钱的问题,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我不由得回想起去年秋天,在菜市场偶遇的隔壁单元张姐。她攥着皱巴巴的塑料袋,见我打招呼,突然红着眼圈说:“大妹子,能借我三百块吗?孩子下周要交教辅材料费。”
我没有多问,忙不迭地掏钱,她却只拿了两百:“够了够了,他爸这个月工地停工,钱还没寄回来……”
我曾多次在超市遇到那位朋友口中“不要脸”的姐妹。她总是穿着款式过时的碎花裙,结账时反复核对价签,有次甚至为了两毛钱和收银员争执半天。
有一天傍晚,在小区凉亭,我听见她压低声音打电话:“求你了,再宽限几天,孩子住院费实在凑不齐……”
在小县城,许多人因为钱而陷入困境。
小县城的生活有着独特的规律:普通家庭中,男人常年在外打工,女人则在家维持家庭,照料孩子。我们习惯称她们为“留守妇女”,这个称呼并无贬义。
小县城的留守妇女,生活如同被钉在算盘上的珠子,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早晨起床,简单收拾后,骑电动车送孩子上学。有的找了零时工的,会去上班;没有上班的,送完孩子就得操持家务。
张姐说,她每月靠丈夫寄来的3000块维持生活,各项开支都得精打细算。尽管如此,还是经常捉襟见肘。如果遇到那个月没有钱寄回来,或者晚回来几天,就得想办法应对。
就是这3000块钱,不仅要顾着自己家里,还得顾着人情世故。上个月她堂弟家嫁闺女,她攥着皱巴巴的200块礼金,感觉挺不好意思的。
“本地规矩不能坏,可这钱都够家里生活好几天了。”她苦笑。
缺钱,是小县城大多数人的共性。比如我,从7月份就开始攒钱,8月份的工资一分都不敢动,因为要提前准备好下学期的学费。一到8月份,就得把钱掏出来。
所以,哪怕是天再热,路边货车旁的小贩将“卖西瓜喽”的声音喊得再响,我也尽量克制自己。
毕竟,老公不是大富大贵的人,不能完全指望他。何况,他也挺不容易的。
相对而言,留守的姐妹们,为何显得更缺钱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收入全靠男人一根独木桥。小县城工厂少,像样的工作都要托关系。为了养家,为了孩子正常成长,男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一人养全家,压力可想而知。如果遭遇意外,收入出现问题,家庭就会出现问题。
当然,这还是正常男人。有些男人自己消费没计划,无节制,各类爱好偏多,自己钱都不够花,家庭更难,女人必须在家找零工。
有的男人喜欢给女人画饼,让她在家坚持坚持,“下个月就转给你”,可这个月呢?女人得自己想办法。
有的男人擅长画大饼,平时都没有见到钱,动不动承诺“年底带回来”。有的女人也实在,平时在家自己应付,满心欢喜等到年底,结果等来一句话——“没有结账,要等年外”。
这样的日子久了,谁能坚持得下去?
二、教育开支像块滚烫的烙铁。孩子的事,是不能耽搁的事。教育开支,是一个家庭的刚性开支,马虎不得。留守的女同胞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孩子这件事上拖延。
三、小县城的人情世故开支大。在小县城,人情往来就是生存法则。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过寿,哪样都得随份子。遇到高峰期,随份子的费用相当于男人半个月的收入。“不去不行啊,以后还得在这过日子,不然别人该说我们家小气。”
每一样都需要钱,如果没有充裕的经济来源,必然会陷入到困境。如何解困?有人硬挺,有人拆东墙补西墙,有人另辟蹊径。
偏偏,在小县城,有一些坐拥财富自由的“渣男”。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她人机会。
人各有命,能多说什么呢?
谁都希望体面地活着。有的人省吃俭用、起早贪黑,依旧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有时,听到令人意犹未尽的八卦,或者颠覆三观的传闻时,也会忍不住跟着他人一起指责她们“不要脸”。
可冷静下来,却又很想问问:这个时段,有没有给她们足够的生存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