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网络平台悄然出现了一家名为“中超联赛周边企业店”的店铺账号,其于19号下午在直播间公开售卖带有各俱乐部标识的周边产品,此举立即引发了广泛争议。中足联在此事件中的表现,更是被众多球迷和业内人士批评为“吃相太难看”。
回顾过去,受《中超联赛商务管理规定》的制约,各俱乐部在招商过程中本就面临诸多品类限制。根据中超公司的股权分配,每家俱乐部仅占4%的股份,而中国足协则占据高达36%的份额。这意味着,俱乐部在自主招商时不仅受到联赛管理规定的严格限制,而且即便中超公司成功招来赞助,年底分红时,大部分收益也被足协拿走。在金元足球时期,俱乐部年投入动辄数十亿,分红差异对投资方而言或许并不那么重要。然而,在后金元时代,俱乐部普遍面临经营困境,招商变得异常艰难,中超多家俱乐部的胸前广告甚至无人问津,因此,各俱乐部不得不将目光转向球迷市场,寻求新的收入来源。
受困于市场环境不景气,市场对中国足球信心不足,俱乐部招商工作进展缓慢。在此背景下,各俱乐部纷纷提升球票价格,并加大商业开发力度。去年,国安俱乐部通过周边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1600万,尽管这一数字在其整体投入中占比微小,但已创下了俱乐部的新高。
除了国安,申花、浙江、成都、大连等球市日益繁荣的俱乐部也纷纷加大了周边产品的开发力度。特别是浙江队的吉祥物“菜狗”,更是成为了中超联赛的爆款周边产品。
然而,当各俱乐部通过精心开发周边产品并取得一定回报时,这点微薄的收益却也被中足联及某些人所觊觎。
如果中超官方授权店铺能够用心制作并售卖带有俱乐部商标的周边产品,且能给予俱乐部可观的分成,那么各俱乐部无疑会积极配合。但现实是,该店铺售卖的周边产品如同“工装服”贴上俱乐部标志,不仅设计丑陋,而且产品售出后给俱乐部的分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店铺,似乎只是为了与各俱乐部争夺本就不大的周边市场。
据平台官方信息显示,这家中超官方周边店铺的认证企业为“中体优品(成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企业信用系统查询,我们发现该企业的法人为王溪洋。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中国足协官网曾发布过一份“业余赛事违规违纪黑名单”,其中一名身份证号开头为成都的王溪洋因在成都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中参与打架而榜上有名。
虽然目前无法确定这两个王溪洋是否为同一人,但考虑到两人均长期生活在成都,且其中一人为成都当地多家公司的高管或法人,另一人的身份证号也足以证明其为成都人,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以往,中超公司在进行类似授权时,都会发布招标信息并公示中标结果。但此次,我们却无法通过公开途径找到中足联的周边授权招标信息。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家获得中超官方周边授权的企业,其手续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公正?
对于这家中超官方周边店的存在,一些俱乐部迫于压力同意其出售带有俱乐部logo的产品,但也有俱乐部态度强硬,拒绝合作。然而,仅凭个别俱乐部的强硬态度无法解决问题,只有所有俱乐部联合起来反抗这种霸权行为,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