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罗斯军用无人机连续三夜对波兰边境实施跨境挑衅,波兰空军战机接连在雷达上消失的敏感时刻,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却在华沙会见中国外长王毅时,罕见地公开表示‘深知中国在二战中做出巨大牺牲与贡献’。这一表态不仅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更标志着东欧国家在复杂地缘格局下的外交策略调整。
更值得关注的是,波兰在重申‘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明确表达了深化对华合作的意愿。这种突如其来的外交转向,在东欧地区近年来实属罕见。
波兰为何突然调整对华姿态?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东欧国家面临的安全压力与日俱增。9月9日深夜,19架俄罗斯无人机从白俄罗斯方向突袭波兰东部热舒夫军事基地——该基地正是北约向乌克兰输送武器的重要枢纽。
波兰空军紧急升空F-16和F-35战机应对,却遭遇四架战机在雷达上突然消失的异常情况。事件发生后,波兰全国进入高度警戒状态:防空部队全面部署、机场临时关闭、军队大规模调动、战备等级提升至最高级。
正是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波兰总统选择在对华关系上按下‘暂停键’,甚至转向与中国加强沟通。这并非简单的‘示好’,而是基于现实安全考量的战略调整。
从历史维度看,波兰始终处于大国博弈的夹缝之中。这个曾被德国与俄罗斯轮番统治的国家,冷战后迅速投入美国和北约怀抱。但地理区位决定了其永远处于博弈前沿而非核心地带,面对东线持续升级的军事威胁,波兰不得不重新规划外交路线。
近年来,波兰在5G、台湾、人权等问题上紧跟美国对华施压,甚至在欧盟内部扮演‘反华急先锋’角色。但当俄罗斯的导弹与无人机成为现实威胁时,现实利益开始压倒意识形态考量。中国作为唯一既不偏袒俄罗斯、也不盲目支持乌克兰的大国,其保持的对话渠道和战略平衡能力,成为波兰寻求外交突破的重要选项。
波兰总统提及的‘中国抗战贡献’,实则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重新评估;其表达的‘维护和平’意愿,更是对波兰外交空间的战略性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波兰的表态并非停留在口头层面。9月12日,波兰政府正式批准向乌克兰派遣800人先遣部队,成为首个在乌境内部署正规军的北约国家。与此同时,波兰悄然释放出希望与中国在能源和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的信号——在能源转型压力下,波兰急需摆脱对煤炭的依赖,而中国在清洁能源设备、输电技术领域的优势无可替代。
北京对此保持战略定力。9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表示,中国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家开展‘正常经贸合作,无可厚非’。这种不结盟、不选边的立场,为夹缝中的国家提供了外交回旋空间。
波兰并非首个调整对华策略的东欧国家。匈牙利早已在中欧关系中扮演‘桥梁’角色,塞尔维亚则通过‘一带一路’框架深化与华合作。随着战火逼近,波兰开始思考:当西方体系无法提供完全安全保障时,是否应为未来预留更多外交选项?
从全球格局观察,波兰的外交转向折射出世界秩序碎片化趋势。2024年全球军费突破2.7万亿美元,联合国安理会罕见一致通过对以色列的谴责决议,中美竟在特定议题上形成共识。这些变化表明,传统联盟体系正面临重构压力。
波兰清醒认识到:美国的保护并非无条件,北约的团结存在裂痕。而中国展现的另一种影响力——以经济牵引、政策沟通为工具——虽不张扬却更为持久。
当然,波兰的转向不意味着‘亲中’。作为北约核心成员国,波兰仍获得260亿兹罗提的KPO拨款,继续将俄罗斯视为头号威胁。但在多极化加速的时代,其不愿因对抗某国而放弃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可能。
未来波兰能否在中欧间扮演门户角色,取决于两大条件:其一,俄乌冲突是否在可预见时间内降温;其二,西方是否允许东欧拥有更灵活的外交自主性。若前提无法满足,波兰可能在能源、基建和高技术领域进一步向中国靠拢。对北京而言,这传递出明确信号:欧洲并非铁板一块,东欧存在战略突破口。
当战争阴影笼罩东欧,每个国家都在重新定位。波兰正试图在混乱中开辟一条更稳健的发展道路,这种现实主义选择或将重塑中欧关系格局。
信息来源: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会见王毅 人民网2025-09-16 06:02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