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社会的目光似乎从俄乌战争的激烈交锋中有所转移,这场冲突因进程缓慢而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作为传统军事强国的俄罗斯,其战场表现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据最新战况,俄军正采取“扎口袋”战术,预计两周内攻占战略要地红军城,这一动向再次点燃了战场热点。
三年战争回顾:从速决到持久
战争初期,俄军迅速掌控制空权与制海权,兵临乌克兰首都基辅城下。然而,北约的介入改变了战局走向——乌克兰未履行停火共识,诱使俄军撤兵后反攻。美国通过破解俄军“大纵深装甲集群冲击战术”,以地制空削弱俄空天军优势,同时利用导弹猎杀战术重创俄黑海舰队,成功为乌军争取到战略缓冲期。这种“以弱制强”的战术,与朝鲜战争中韩军在上甘岭的表现形成历史呼应,值得深入警惕。

战术演变:从啃城到流水式进攻
第二阶段,俄军转向“啃城战术”,在北约情报支援下,通过巴赫穆特战役验证了该战术的有效性。瓦格纳集团以持续猎杀削弱乌军反攻能力,形成“有效进攻+无限猎杀”的作战模式。

第三阶段,乌军在北约支持下发动扎波罗热大反攻,但被俄军“末日将军”苏洛维金精准预判并挫败。第四阶段,俄军通过天然气管道与地下排水沟突破乌军防线,攻克阿夫杰耶夫卡、马林卡要塞,形成“流水式遇弱进攻”的兵锋,直指红军城。
红军城战役:转折点与耗停趋势
当前,俄军正复制“三面围城+火力猎杀”战术,该模式已成功应用于弗罗达尔、捷尔任斯克等城镇。红军城作为下一目标,其攻占将推动俄军南压乌东三要塞。尽管乌军尚未崩溃,但双方“俄啃乌守”的对耗格局已成为常态。
分析认为,俄乌战争正走向耗停阶段。俄军通过持续消耗战削弱乌军战力,而北约的支援虽延长了冲突,却未能改变战场力量对比。红军城战役的结局,或将决定这场战争能否真正迎来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