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江苏发力赛事经济:苏超品牌引领体育消费新风尚

时间:2025-11-05 12:30:33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现代快报

11月1日,苏超决赛在南京圆满落幕,这场全网瞩目的顶级IP赛事暂告段落。仅三日后,江苏省政府召开《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擦亮城市足球联赛品牌,以苏超为核心打造足球运动、文旅体商、人文经济协同发展的综合性顶流赛事。



苏超现象:现象级赛事激活消费动能

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苏超联赛持续火爆,成为全民健身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引擎。截至11月1日决赛,85场比赛吸引现场观众243.3万人次,场均达2.86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22.2亿人次,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赛事不仅点燃了全民健身热情,更通过“赛事+”模式推动消费释放内需,形成体育与文旅商深度融合的示范效应。

丰富供给: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

擦亮城市足球联赛品牌

《意见》明确,要持续优化全省城市足球联赛管理体制,统筹商务开发,推进专业化、品牌化建设。通过“赛事+”激活地域文化,支持举办地区、行业、校际足球赛事,并重点办好“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等精品赛事。

常态化群众赛事

放大苏超效应,支持各级体育协会按市场化规则组织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比赛,满足多元化参赛观赛需求。鼓励培育社会影响力大的业余精品赛事,形成“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的生动局面。

高端赛事引进培育

支持各地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如世界箭联射箭世界杯、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构建“一城市多品牌,一县区一特色”体系,提升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大运河马拉松等品牌影响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赛事。

户外与特色赛事双轮驱动

建设水上运动基地、航空飞行营地等设施,引进帆船、铁人三项等高端赛事。同时,发展滑雪、飞盘等新兴项目,办好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省智力运动会等综合性赛事,并鼓励“村界杯”“村BA”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赛事。


激发潜力:拓展赛事消费场景

沉浸式消费场景

支持在体育场馆、公园等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发展“电商+赛事”模式,延伸集观赛、美食、市集于一体的“第二现场”。丰富数字体育消费,培育智能化、定制化新模式,并开展体育消费试点,推出一批创新场景案例。

主题消费活动

推进赛事进景区、进商圈,办好“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赛事品美食”等活动。支持举办体育消费节、嘉年华,打造“特色赛事+苏新消费”联动品牌,并开设体育用品首店,增加夜间体育培训供给。

惠民措施升级

鼓励推出体育消费券、满减优惠,探索打包票务、住宿、文旅项目的文体旅套餐。科学核定赛场安全容量,提高可售票数量,并支持金融机构推出运动装备消费贷等产品,鼓励工会使用会费支持职工观赛健身。


完善链条:深化“赛事+”融合发展

赛事+文旅

构建以环太湖、沿长江等区域为重点的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发展帆船、骑行等时尚项目。持续办好运动休闲体验季,打造国家级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培育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赛事+制造

推动体育用品制造强链,建设创新研发中心,打造户外运动服装、球类器材等年产值超30亿元的产业集群。支持企业“走出去”,用好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等平台,促进体育服务贸易发展。

赛事+服务

围绕“赛事+康养”,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围绕“赛事+休闲农业”,打造美丽乡村体育项目;围绕“赛事+教育培训”,开发优质研学课程。同时,组织红十字救护志愿者参与赛事服务,保障安全有序。


夯实基础:强化赛事经济支撑

场地设施供给

发掘城市“金角银边”建设运动场地,支持旧厂房改造为体育消费场所,并纳入“城新贷”储备项目库。加快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转型,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数字化建设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全省体育赛事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赛事经济与消费大数据平台,加强网络数据安全防范。

人才支撑保障

鼓励高校完善体育学科设置,培养赛事管理复合型人才。完善裁判员认证制度,加强竞赛管理人员培训,并落实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支持退役运动员在赛事经济领域创业。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