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某日,波士顿凯尔特人在TD花园球馆迎战犹他爵士,这场原本被视为强弱分明的对决,却因凯尔特人离谱的三分表现演变为一场历史性惨剧。最终,爵士中锋优素福・努尔基奇在终场前0.6秒通过进攻篮板补篮完成绝杀,凯尔特人则以103-105惜败,更因全场三分球51投仅11中(命中率21.6%),创下NBA联盟史上“单场出手50+三分”场次的最差纪录。

作为近年来联盟中三分投射频率最高的球队之一,凯尔特人曾凭借“魔球理论”引领战术潮流,但本场比赛却彻底沦为反面教材。数据显示:
全场51次三分出手仅命中11球,21.6%的命中率不仅刷新队史最低,更超越此前所有“单场50+三分出手”场次的最差纪录,成为NBA历史上三分效率最低的典型案例。

比赛转折点出现在第三节:半场结束时凯尔特人尚以10分优势领先,但该节三分球11投仅1中,进攻端突然断电,爵士趁机打出一波20-5的攻击波反超比分。这一节的三分崩盘,直接导致球队从主动转为被动。
核心球员杰森・塔图姆的缺阵,成为凯尔特人进攻体系崩溃的导火索。原本依赖塔图姆的持球吸引防守,为外线射手创造空位机会,但本场德里克・怀特、佩顿・普里查德和萨姆・豪瑟被迫承担更多自主进攻任务。然而,三人本赛季的三分状态本就起伏不定:

缺少塔图姆的“引力”牵制,对手防守策略更加明确——集中封锁外线,迫使凯尔特人球员在高压下强行出手。这种战术调整直接导致绿军三分命中率暴跌,最终酿成这场历史性惨败。
此役失利为凯尔特人敲响警钟:塔图姆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角色球员在核心缺阵时的进攻短板,均需通过战术调整弥补。未来比赛中,球队需减少无效三分出手,增加内线突破和中距离投射,同时让角色球员找到更高效的得分方式,避免再次成为联盟耻辱纪录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