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这一次,英达终于反击高调宣布喜讯,众多明星前来捧场挣足了面子

时间:2025-11-06 06:54:12 来源:以茶带书 作者:以茶带书

你见过这样的场面吗?一票大腕儿明星,平时呼风唤雨、档期排到明年,却为了同一个人,甘愿放下身段、齐聚一堂。

更何况,这人身上还背着一身指责,在网络世界里,一度是渣男、冷血父亲的代名词。

11月2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一场话剧新闻发布会,却搞出了电影节红毯的阵仗。李诚儒、黄宏、王劲松、刘威、那威等等这些名字,单拎出来哪个不是响当当的角儿?

他们齐刷刷地站在台上,不是为自己新剧宣传,而是为一个叫英达的男人,为一个叫《钦差大臣》的话剧站台。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议论纷纷。有人惊呼,英达这面子也太大了吧!也有人疑惑,他怎么还有这号召力?

毕竟,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英达早就被钉在了“前夫哥”和“亲爹届反面教材”的耻辱柱上。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被前妻宋丹丹微博手撕、被儿子巴图含泪控诉的男人,到底凭什么,能让半个娱乐圈的老戏骨都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

是作品魅力?是人情往来?还是他压根就没把那些争议放在眼里,只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发布会现场,英达穿着一套正式西装,脸上挂着招牌式的含蓄笑容。他没回避闪光灯,也没刻意卖惨,而是像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娓娓道来他与《钦差大臣》的缘分。

他说自己从小就爱读俄罗斯文学,果戈里是他的戏剧启蒙。英达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只有真正热爱才能点燃的热情。



他还说这部戏写于1836年,鲁迅先生当年就把它介绍到中国。快两百年了,还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他甚至打了个挺接地气的比方,他们现在就像刚进厨房的厨子,还在洗菜备料。



不敢说这锅菜一定好吃,但有果戈里的底子,有这帮好演员,他敢保证不糊弄观众。要是砸了,那是他导演的问题!

这份包揽责任的姿态,多少有点老派艺术家的耿直。而台下那些老戏骨们,也确实是冲着这份耿直和英达的真实力来的。



首先就是黄宏,那个春晚舞台上的常青树,一脸严肃地表示,自己跟英达四十年老友了,以前总在喜剧创作上聊得投机,就是一直没机会合作。

这次英达一开口,他立马就答应了。因为英达对喜剧节奏的把控,对舞台的调度,那都是真功夫。



还有王劲松,这位公认的“戏疯子”,更是动情地说,舞台是最有生命力的地方,英达导演能让他们这些演员在这里燃烧起来,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甚至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钦差大臣》里竟然还有“双黄蛋”,李诚儒和黄宏将在不同场次饰演同一个角色。光是这个创意,就足以吊足观众的胃口。



这部戏不光要在北京首演,还要去深圳、长沙等十几个城市巡演25场。这架势,这班底,简直是给沉寂已久的中国话剧舞台,打了一针“兴奋剂”。

但光鲜背后,藏不住的是那些被刻意回避的过往。



当英达在发布会上侃侃而谈,老戏骨们众星捧月时,不少网友却忍不住在评论区里留言,被前妻和儿子公开控诉成那样,他怎么还能沉下心搞创作?换别人早跟网友吵起来了!

这就是英达的怪,他几乎从不回应。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他就像一尊雕塑,岿然不动。



有人说他是理亏,不敢回应,也有人说他是不屑,觉得浪费时间。但更多人觉得,这种不反击,本身就是一种反击。

与其在舆论场里和人掰扯对错,不如拿出作品来。这份硬核的底气,正是英达这些年一直坚守的。



要说清楚这份硬核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伤痕,就不得不回到那段轰轰烈烈的往事。

宋丹丹和英达的婚姻破裂,巴图的童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2011年,宋丹丹在微博上炮轰英达,掀起轩然大波。



她控诉英达在巴图7岁时,拒绝了儿子求他带出去玩的请求,11岁时,儿子想跟父亲要个电话号码,也被拒绝。

最让人心寒的,是200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



14岁的巴图,捧着花圈在爷爷英若诚的葬礼灵堂外苦等了三个小时,只为给爷爷磕个头,却被保安拦在门外,理由是,英达说了,不姓英的不让进。

这一幕,被媒体拍下,照片传到网上后,全民哗然。谁能想到,夫妻间的恩怨,会迁怒到孩子身上,甚至连至亲的葬礼都不让参加?



巴图长大后,也曾在采访中印证了这些。他说小时候在街头偶遇父亲,兴高采烈地跑过去想抱抱,结果要么被假装没看见,要么就被直接推开。

那种站在原地,看着父亲背影默默流泪的滋味,他至今难忘。



更让旁人费解的是英达的双标。与梁欢再婚后,他生下了小儿子英如镝,那真是倾尽所有。

光是培养英如镝打冰球,就花了数千万元,请外教、陪训练,还带着儿子上了亲子综艺,大秀父爱。



可对巴图,宋丹丹说,离婚后英达没给过一分钱抚养费。巴图后来去美国留学,所有费用都是宋丹丹一人扛。

当英达带着英如镝在综艺上享受天伦之乐时,巴图还在为了生计到处跑龙套,最后靠直播带货才实现经济独立。



最伤人的,莫过于英达对巴图身份的否定。他曾在采访中抛出“巴图这个英字得存疑”的言论,暗示巴图并非亲生。

这句话就跟一把刀一样,深深地扎进了巴图的心里,让他成了旁人议论的焦点。



甚至在2014年,英达还想通过法律程序让巴图改姓,彻底与“英家”划清界限,最后是宋丹丹拼尽全力才阻止了这事。

这场恩怨甚至蔓延到了下一代。今年,宋丹丹将一套价值12亿的别墅公证给了孙子,特意加了一条,以后不能改成英姓,改了就收回。



巴图也用行动站在母亲这边,让自己的两个儿子都随母姓“宋”。当有人问他要不要认祖归宗时,他直接一句没必要,斩钉截铁的拒绝了。

面对这些指责和控诉,英达依然选择沉默。他唯一的回应,就是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创作中。



英达的喜剧天赋和导演功力,是毋庸置疑的。上世纪90年代,一部《我爱我家》让他成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

后来的《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也都是脍炙人口的爆款。他懂喜剧,也懂人性。作为北京人艺的导演,他对舞台的掌控更是驾轻就熟。



这次执导《钦差大臣》,其实是他多年来的梦想——把果戈里的经典讽刺喜剧搬上中国舞台,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造梦计划。

这份创作态度,可能正是英达最聪明的反击。家庭矛盾再热闹,终究是一时的谈资。可好的作品,却能跨越时间,被一代又一代人记住。



现在的英达,除了排练和宣传《钦差大臣》,几乎不参加任何综艺和商业活动,也很少接受采访。就算接受采访,也只聊作品不聊私生活。



巴图那边如今也过得挺安稳。直播带货做得有声有色,偶尔也接一些影视剧的配角。他和妻子孩子的生活,平淡而幸福。

宋丹丹也早就不怎么提当年的事了,偶尔在综艺上聊到育儿,也只说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