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川超、苏超等民间联赛如火如荼,足协该反思了。
近日,一段四川民间足球联赛(川超)的比赛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比赛现场人山人海,气氛热烈,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这样的场景,与中超赛场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不禁让人对足协的管理能力产生质疑。
镜头扫过观众席,密密麻麻的观众挥舞着旗帜,呐喊声震耳欲聋,整个体育场座无虚席。有网友透露:“这还不是决赛呢!决赛的票提前一周就卖光了!”这样的上座率,在中超赛场上几乎难以见到。
对比中超赛场,昂贵的门票、冷清的看台、零零星星的观众,工作人员甚至比球迷还多。更令人惊讶的是数据对比:川超场均观众超过2.5万人,而中超某赛区场均观众却不足8000人。这样的差距,无疑是对足协管理能力的巨大讽刺。
一位网友调侃道:“足协花了十几个亿,结果观众还没人家民间自发的比赛多,这脸打得啪啪响!”这句话虽然有些尖锐,但却道出了许多球迷的心声。
川超联赛的火爆,不仅体现在观众数量上,更体现在比赛氛围上。开赛前3小时,场外就已经成了狂欢的海洋。体育场外人头攒动,绵延数百米,小吃摊、饮料摊、纪念品摊排成长龙。当地球员入场时,全场起立鼓掌,观众高喊球员名字,如同欢迎英雄一般。小球迷们举着自制海报,眼巴巴地等着签名,这样的场景在中超赛场上几乎难以见到。
足协这些年的“光辉业绩”
回顾足协这些年的管理,国家队排名一路下滑,甚至连越南都踢不过;中超联赛冷冷清清,赠票都没人要;青训体系名存实亡,好苗子一个个被耽误。这样的管理水平,哪来的自信要“接管”人家搞得红红火火的民间联赛?
这难道不是“自己不行,还见不得别人行”的典型表现吗?网友们说得更直接:“中超都被您管成啥样了,心里没点数吗?民间联赛刚有点起色,您就来摘桃子,您管的好好的中超不行吗?”
说真的,咱们老百姓的要求特别简单,就是想开开心心踢个球,快快乐乐看个比赛。民间联赛现在搞得这么好,正是因为没有足协的指手画脚,没有那些莫名其妙的“U23政策”,没有朝令夕改的规章制度。大家就是纯粹为了热爱而踢球,为了家乡荣誉而拼搏,这多好。
足协要是真为足球好,就应该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把国家队成绩搞上去,把联赛水平提起来,把青训体系建完善。别老惦记着别人家的菜园子。
标准化管理在民间足球领域的不可行性
如果真要按照“专业标准”来规范民间足球,恐怕现在的民间足球立马偃旗息鼓。目前民间联赛大多利用的是学校操场、社区球场甚至经过平整的土地。若要强制要求所有比赛场地都必须达到FIFA认证标准,这意味着全国95%的民间比赛场地都不合格。
要求每场比赛都必须配备持证裁判、专业医疗团队和安保人员,这无疑将大幅增加比赛成本。持证裁判日薪300-500元,一场比赛成本增加上千元;专业医疗团队待命费用约2000元/场;安保人员配置需3000元以上。总计单场比赛新增成本6000元以上,这对于许多民间联赛组织者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
某民间联赛组织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现在整个赛季预算才5万元,要是按这个标准,办两场比赛钱就花光了!”这样的现实,无疑让标准化管理在民间足球领域显得不可行。
行政管理追求的是整齐划一、便于管理,而群众体育需要的是灵活多样、因地制宜。这种本质上的矛盾决定了标准化管理在民间足球领域的不可行性。
民间足球的核心价值在于参与和快乐,而不是竞技水平。过度强调专业化、标准化,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违背了群众体育的初心。群众体育需要的是浇水施肥,而不是修枝剪叶。我们要做的是提供阳光雨露,让民间足球自然生长。
足球本来就是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生长出来的运动。给民间足球留点空间,留点“野性”,真正的足球生态应该是职业足球精益求精,民间足球百花齐放。而不是用一套标准把所有的足球活动都塞进同一个模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