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军被曝出被迫接收一批所谓“隐形的战机”,然而这一看似提升军力的举动,却让台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既无法有效运用,又难以退还,成为区域安全局势中的新变量。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批隐形战机虽具备先进的隐身性能,但其技术体系与台军现有装备存在显著差异。从维护保养到作战系统整合,台军均缺乏配套能力,导致战机长期处于“半闲置”状态。更棘手的是,合同条款中明确限制了退还可能性,台军不得不硬着头皮“消化”这笔昂贵的“军购账单”。

军事专家指出,隐形战机的作战效能高度依赖配套的预警系统、数据链及后勤保障。台军目前既无独立研发的预警机,也缺乏与战机匹配的空对空导弹,导致其隐身优势难以发挥。此外,战机的高昂维护成本(单次飞行成本超百万新台币)更让台军财政压力倍增。
分析认为,台军接收这批战机虽试图强化“防御能力”,但实际可能加剧区域紧张。一方面,战机的隐身特性可能被误判为“进攻性部署”;另一方面,其技术漏洞可能成为对手的“突破口”,反而削弱台海稳定。国际社会对此保持高度关注,担忧台军“以武拒统”的冒险倾向。

面对这一困境,台军内部出现两种声音:部分人主张继续投入资源完善配套体系,另一些人则认为应放弃“面子工程”,回归务实防御。然而,无论选择哪条路,台军都需直面一个核心问题——军事现代化能否脱离政治操弄,真正服务于区域和平?
当前,台海局势因外部势力干预持续升温,台军若继续沉迷于“隐形战机”这类象征性武器,恐将陷入更深的战略被动。唯有回归“一个中国”原则,停止一切分裂行径,才是维护台海稳定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