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7年12月17日,台湾当局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解放军空军副师长张清荣。这位时年33岁的河北籍军官,驾驶米格-15战斗机从福建晋江机场起飞,穿越台湾海峡降落在桃园机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级别最高的叛逃军官。
蒋介石亲自接见:叛逃者获最高礼遇
张清荣的叛逃在台湾引发震动。蒋介石不仅亲自接见,更以「反共义士」身份授予其空军少将军衔,安排担任「反共救国军」副总指挥,并颁发5000两黄金作为奖励。国民党《中央日报》连续三天以头版头条报道此事,将其塑造为「自由世界」的胜利象征。
据台湾解密档案显示,张清荣叛逃前已精心策划半年。他通过香港中间人向台湾传递投诚意向,并索要「少将待遇」和「政治保障」。国民党情报部门评估后认为,这位掌握空军机密的副师长具有重大战略价值,遂同意其全部条件。
命运急转:从座上宾到阶下囚
然而叛逃后的张清荣并未如预期般平步青云。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爆发当天,他突然被台湾保安司令部逮捕。仅10天后,即9月2日,这位曾受蒋介石接见的「反共义士」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执行枪决。
关于其死因存在多种说法:
历史回响:叛逃者的双重悲剧
张清荣案暴露出冷战时期两岸情报战的残酷性。大陆方面将其定性为「可耻叛徒」,而台湾历史学者则认为这是「政治投机者的必然结局」。值得注意的是,张清荣被处决后,国民党随即颁布《惩治叛乱条例》,将叛逃罪最高刑改为死刑。
这场持续不到一年的「政治表演」,最终以叛逃者的血溅刑场收场。它不仅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特殊案例,更折射出特殊历史时期个人命运与政治博弈的复杂纠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