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匠心杯’足球赛场上,身着不同颜色队服的小球员正在激烈拼抢。画面右侧,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联队队员看卓措毛全神贯注地盯着滚动的足球。这张由受访者提供的照片,定格了高原女孩在绿茵场上追逐梦想的瞬间。
‘孩子练足球后变化特别大,以前内向体弱,现在既健康又自信,还学会了团队协作。’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联队队员更松求卓的家长俄金加深有感触地说。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一场以足球为纽带的民族团结实践正在改变数万青少年的成长轨迹。
近年来,青海省将青少年女子足球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体育+教育+民族团结’的创新发展模式。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的发展体系,为高原女足铺就成长快车道。
‘现在带的班级女生足球技能测评通过率从60%提升到90%。’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完全小学体育教师才仁永藏展示着教学成果。这份成绩的取得,源于青海省构建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青海省妇联牵头七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青海省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从组织领导、体教融合到场地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目前全省已组建84支青少年女足队伍,举办近百场赛事,2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硬件设施同步升级,计划三年内新建改造50块标准足球场,现已完成20块,并布局33所新型足球学校。
‘海南州新建的3个气膜足球馆实现全年无休训练,彻底改变了冬季无法训练的历史。’青海省妇联副主席王瑞菊介绍道。
2025年‘青超联赛’开幕式上,由汉、藏、回、土、撒拉等20多个民族球员组成的‘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联队’惊艳亮相。这支多民族联队连续两年成为赛事焦点,首届比赛即吸引500余名球员参赛,创下超10万现场观赛、5000万网络观看的纪录。
赛事中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玉树主场:当地寺庙僧人达哇旦周和伊西桑丁脱下僧袍换上球衣,与球员并肩作战最终夺冠。‘这种超越民族和身份的团结,正是足球运动的魅力所在。’王瑞菊回忆道。
在海拔4500米的曲麻莱县,足球正重塑着女孩们的未来。该县每年投入110万元引进专业青训机构,已有59名队员通过足球特长被青海省体校、中央民大附中等名校特招。通过与西宁市城北区的联合培养,U13女足联队队员在6个月训练后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玉树第二完全小学的卓玛从内向女孩成长为球队核心,能熟练运用汉藏双语分享足球故事。才拉毛则在教练引导下克服艰苦训练条件,考入青海师大体育系。‘足球教会我永不放弃。’如今立志返乡执教的她说。
青海省正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建立跨区域合作体系,分级建立‘女足人才数据库’;探索足球援青新路径,计划每年从东部引进10名教练、培养100名基层教练;打造‘青海湖小浪花联赛’等品牌赛事,创新‘足球+旅游’模式带动经济发展。
社会支持网络也在完善:设立‘江源春蕾·点亮梦想’公益基金,启动媒体宣传计划讲述女足故事。‘从高原草场到专业赛场,足球不仅强健体魄,更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王瑞菊总结道。在这片多彩高原上,足球正连接起万千青春梦想,谱写着民族团结的壮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