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媒体聚焦远方肉价攀升,却忽视身边民生困境引深思

时间:2025-11-11 04:06:34 来源:走读新生 作者:走读新生

远山起尘遮牧道,近岸无舟困渔人。

当舆论场热衷于评说远方的风浪时,往往忽略了脚下正在被浪潮拍打的现实。这种选择性关注的现象,在近期两则新闻对比中显得尤为突出。

近日某媒体发布关于土耳其畜牧业的深度报道引发关注。总台记者跨越重洋深入采访发现,受电价、柴油、人工成本飙升影响,当地传统畜牧业遭遇寒冬。月薪数万里拉难招牧羊人,十余家农场接连关闭,直接导致红肉价格同比上涨超30%。报道中引用农场主原话称:"现在养羊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整个行业都在萎缩。"



这篇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现场采访,勾勒出土耳其农业面临的系统性危机。但当镜头拉回国内,另一则新闻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关注维度。九派新闻报道的某地母亲困境引发舆论哗然:这位单亲妈妈因交不起房租被迫打夜班,却找不到夜间托育服务,最终选择给孩子服用安眠药后外出工作。

两则新闻形成刺眼对比:当媒体热衷于计算土耳其肉价涨幅(按国内猪肉价格换算约从11元/斤涨至14.3元/斤)时,却对身边母亲"为五斗米折腰"的生存困境语焉不详。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则本土新闻后续发展充满戏剧性——妇联确认家庭困难并介入帮扶,派出所却认定系博流量谣言。这种矛盾认定背后,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复杂生态。



数据对比更能说明问题:土耳其30%的肉价涨幅在发展中国家并不罕见,而国内某些城市外卖员三年攒百万、地摊日入八千的个案,却常被包装成普遍现象。这种选择性呈现不仅扭曲现实,更可能制造认知偏差。当媒体热衷于制造"他者困境"的参照系时,实则消解了对本土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关注偏差正在形成恶性循环。某地妇联在新闻曝光后快速介入的案例,既展现基层治理效率,也暴露问题发现机制的滞后——若非媒体报道,这个家庭的困境何时能进入帮扶视野?这种"不曝不救"的怪圈,折射出社会支持体系的盲区。



公众对新闻的真实性有着天然判断力。当土耳其肉价报道与国内民生新闻形成对比时,这种认知落差愈发明显。人们渴望看到的不是精心设计的参照系,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既要有关注国际风云的视野,更需有俯身倾听民间疾苦的温度。

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于搭建真实的信息桥梁。当报道的笔触习惯性伸向远方时,或许该回头看看:那些被浪花拍打的礁石,那些在寒风中瑟缩的身影,同样需要被记录、被关注。毕竟,真正的新闻价值,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能否照亮现实的暗角。



风吹万里照人寒,墨写千言遮世难。

当媒体的聚光灯习惯性打向远方时,那些近在咫尺的民生困境,正在期待着属于自己的光束。这束光,不仅来自镜头和话筒,更应源自对真实世界的敬畏与担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