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俄乌冲突迎来新进展:俄军宣布在红军城成功合围乌军四个旅,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局部战局,更揭示了现代战争的新法则。
这座位于乌东的“天然堡垒”,曾被乌军视为固若金汤的防线。纵横交错的地下矿道网络,原本是乌军运送物资、打游击的“生命线”,却没想到成为俄军渗透的突破口。俄军复制库尔斯克管道奇袭的成功经验,派遣轻装部队顺着废弃矿井悄然渗透,将乌军的“救命稻草”变成了插入心脏的“匕首”。

当俄军士兵在地下站稳脚跟,对地面防线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时,乌军才发现大事不妙。此时包围圈已基本成型,俄军距离完全关闭缺口仅剩不到九百米,却迟迟没有发动总攻——这种战术耐心源于马里乌波尔围城战的教训,俄军通过工程布雷车和无人机在缺口处布下密集雷场,同时架起火力网严密监视,既断了乌军突围念想,又避免了强攻损耗。
这个精心设计的包围圈覆盖六十平方公里区域,将负责防御红军城及周边的乌军精锐部队悉数纳入。更让基辅心急如焚的是,俄军宣称包围圈内可能藏着“大鱼”:一个乌军旅级指挥部,甚至还有北约军事顾问。被围乌军人数不足五千,而俄军在这个方向集结了近三万兵力,配属一百辆坦克和两百六十辆装甲战车,兵力对比超过六比一。

这场战役的结局从开篇就已注定。俄军展示的完整作战体系——情报、指挥、执行、后勤环环相扣,形成对乌军“散兵游勇”式作战的降维打击。当乌军试图派出美制“黑鹰”直升机搭载特种部队实施救援时,俄军的红外无人机早已全程跟踪,地面防空雷达牢牢锁定目标。救援直升机刚一着陆,几十架小型攻击无人机便蜂拥而至,最终连人带机全部摧毁。
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战报显示,过去一周内,乌军先后四次从外部解围,被围守军发动二十三次突围攻势,但所有尝试均被挫败。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分析指出,俄军展现的是前所未有的战场-信息域协同作战能力。军事战略家大卫·彼得雷乌斯评论称:“信息战的失败比战场失败更难恢复。”

军事失利背后,更致命的是“信息信任”的崩塌。面对红军城的灾难性局势,基辅当局选择严格信息管控。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承认局势严峻,却驳斥俄军已形成包围的说法,坚称乌军正在稳步推进;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更公开表示红军城未被包围,乌军正在开展综合反击行动。然而,这些说法连西方战地记者都难以相信——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直接戳穿谎言,指出乌克兰当局已禁止记者接近被包围部队,这种做法本身就承认了前线的灾难性局面。
普京甚至提出临时停火,允许记者进入封锁区域实地采访,但这一提议被乌克兰外交部直接拒绝。被围乌军士兵的心声最能说明问题:一名战俘绝望表示:“指挥官早就撤离了,自己既没有援兵,受伤的话更是没人会管,与其继续抵抗白白送死,不如投降活下去。”这种生存本能压倒政治口号的瞬间,是任何宣传都无法掩盖的。

红军城战役揭示了现代战争的深刻变革:单纯依赖人力和地力的时代正在过去,“体系化认知战”的时代已经到来。俄军的胜利,是“体系”对“个体”、“智慧”对“蛮力”、“透明”对“封闭”的全面胜利。军事战略家们将这种模式称为“绞肉机”,但这里的“绞肉”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和认知上的。
这场战役的启示早已超越军事范畴。在商业世界,拥有完善生态系统的公司可以轻松击败产品单一但技术领先的对手;在科技领域,掌握数据和算法的平台能够对传统行业进行降维打击。未来战争拼的将不再是飞机大炮的数量,而是OODA循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速度,以及认知权的掌控。

红军城失守或许只是俄乌冲突中的一个节点,但它所揭示的战争新法则,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每一个瞬间。当“信息依赖”成为阿喀琉斯之踵,构建自身的“信息韧性”已成为所有竞争领域的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