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结束后,最新民调结果引发广泛关注!郝龙斌精心策划的策略最终落空,而馆长陈之汉在蓝营认同论述中的影响力成为关键转折点。
近期,蓝营“改选”话题持续成为舆论焦点。自卢秀燕明确表态不参与角逐后,此次选举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多人竞争的局面逐渐形成。随着9月19日蓝营领表登记环节结束,选情逐渐明朗,最终呈现“六选一”的竞争态势。角逐者包括郑丽文、罗智强、郝龙斌、张亚中、卓伯源以及蔡志弘。
9月20日,中天电视台邀请声量排名前四的角逐者展开辩论。尽管郝龙斌缺席,但郑丽文、罗智强与张亚中三人现身现场,围绕蓝营团结、蓝白合作及两岸议题展开激烈论述,并回应观众提问。
辩论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蓝营内部团结策略、蓝白合作可能性,以及两岸关系的核心论述。三位角逐者均明确表达了对认同问题的立场。
评论员邱毅指出,三人的优势具有高度互补性:张亚中的理论深度、罗智强的实践精神与郑丽文的执行力若能结合,有望突破蓝营内部保守势力,改变“酱缸文化”与私相授受的积弊。
辩论期间,三人直指蓝营当前困境:部分既得利益者固守旧思维,背后操控选举导向,这种模式已与外界期待严重脱节。
辩论结束后,岛内某频道随即发布“改选”民调。截至9月20日20时23分,超过5.6万名网友参与投票。结果显示,郑丽文以66%的支持率遥遥领先,罗智强获18%支持位列第二,张亚中10%,郝龙斌仅获5%。
尽管民调不代表蓝营内部最终投票结果,但已清晰反映基层与外界对选举的普遍看法。
郝龙斌的缺席成为此次事件的最大争议点。他先以“准备不足”为由拒绝辩论,赵少康随后解释称此建议由其提出,认为郝龙斌只需参与蓝营内部活动。面对质疑,郝龙斌改口称行程冲突,需拜访蓝营“大咖”。辩论当日,他公开与韩国瑜的合影,宣称已获得支持。
这一策略暴露了郝龙斌的选举逻辑:通过获取蓝营“大咖”与派系支持,依托票源优势胜出。在他看来,辩论仅是形式。然而,此前其支持率尚居第二(20%),此次缺席导致支持度暴跌至个位数,显示外界已对其失去耐心。
郝龙斌将韩国瑜视为关键“大咖”,实为争取其背后庞大的韩粉群体支持。韩国瑜在蓝营内的声量长期高于卢秀燕,这一考量使其最终选择缺席辩论。
但事实证明,蓝营“大咖”的支持远不及基层认可重要。基层选民数量远超派系领袖,郝龙斌的策略可谓“舍本逐末”。若按当前民调趋势,其胜选希望已极为渺茫。
与此同时,台媒指出,馆长陈之汉已对蓝营认同论述产生深远影响。与往届选举中角逐者回避两岸议题不同,此次辩论中,张亚中明确主张“统一”,罗智强与郑丽文均公开表示“我是中国人”,并强调蓝营需承担历史责任。
这一转变与陈之汉的推动密不可分。他两次赴大陆直播,向青年支持者展现真实大陆,打破绿营“信息茧房”。绿营“抗陆牌”在此次大罢免中失效,蓝营角逐者因此获得表达认同的底气,年轻选民的支持成为关键。
尽管这只是初步改变,但已显示蓝营在认同问题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蓝营不再因绿营“扣帽”而畏缩,这成为辩论的最大亮点。
当然,明确认同仅是第一步。蓝营需进一步规划未来方向,正如陈之汉所言:“目标结果是要一起。”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