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中美元首刚刚结束一轮备受瞩目的电话会谈。尽管通话内容未完全公开,但外界普遍认为双方就经贸、区域安全等关键议题进行了务实且深入的沟通。
然而,电话刚挂断不久,台湾地区的所谓“陆委会”便急不可耐地发布了一则新闻稿,隔空向大陆喊话。
别看赖清德团队表面上时不时摆出强硬姿态,动辄将“两岸对等”挂在嘴边,但此次喊话实际上暴露了其内心的战略焦虑。为何偏偏选在中美通话后立即发声?这很可能是因为民进党当局意识到,中美高层的直接沟通往往意味着大局势的微妙变化。
他们深感担忧,生怕自己成为大国博弈中的“筹码”,甚至被边缘化。
因此,他们急忙出来刷存在感,试图凸显台湾问题的重要性,生怕被晾在一边。再看看喊话的内容,其中之一便是恢复陆生赴台和平衡两岸交流。
这两件事表面上打着“促进友好”的旗号,实则暗藏不少政治算计。陆生赴台不仅仅关乎教育收益,更是一个重要的舆论工具。台当局试图通过此举营造“两岸正常交流”的假象,掩盖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断推进“去中国化”的事实。
而台当局所谓的“去多来少”的抱怨更是站不住脚。他们避而不谈自己长期设置政治障碍、阻挠大陆官员、记者和文化工作者入台的事实,也不提对大陆学生和居民的歧视性待遇,反而倒打一耙说大陆“阻挡交流”。这种说法看似喊冤,实则混淆视听,根本经不起推敲。
说到底,赖清德的这类举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保命战”。
他既不敢真正激怒大陆,又必须安抚岛内“独派”势力,因此只好一边小心试探、一边用语言游戏维持局面。但这种左右摇摆的策略,反而让更多人看清:台当局缺乏长远且真诚的两岸政策,只能在夹缝中挣扎。
此次中美元首通话,虽然没有公开谈到台湾问题,但没人会相信这么重要的议题被完全绕过。而且,《华盛顿邮报》披露的消息称,特朗普拒绝批准对台军援,是出于“不希望破坏与中国大陆的接触窗口”的考量。
可以说,美国的对台政策始终服务于其自身国家利益。一旦维护台海局势稳定符合其更大利益,例如与中方在经贸、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合作,美国会毫不犹豫地调整对台政策,甚至将其作为交易的筹码。
这种“被抛弃”的恐惧,深深刺痛了赖清德当局。
大陆持续有力的反“独”促统举措,包括军事威慑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推进,让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识到“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和平发展才是民心所向。赖清德当局若一味逆流而行,只会进一步失去民心。
从近期动向来看,中美虽然在科技、贸易等领域竞争激烈,但也都在努力管控分歧。此次通话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双方仍希望保持高层沟通、防止误判。而台湾若主动挑事、破坏区域稳定,很可能成为被共同约束的对象。
换句话说,赖清德当局如果还以为能像过去那样“倚美谋独”、左右逢源,恐怕是打错了算盘。国际局势已经发生变化,大国更重视实际利益与风险控制,不会轻易被一个小地区的政治操弄拖下水。
另一方面,大陆对台政策历来清晰且具有战略定力。我们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交流,但对于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反应也会越来越坚决。台当局若继续玩火,只会进一步压缩自己的活动空间。
台当局比谁都清楚,没有中美关系的稳定,没有两岸人民的支持,所谓“国际空间”只会越走越窄。然而,赖清德依旧顽固不灵,近期另一引人注目的动作是向全岛民众印发所谓的“全民防卫手册”。
这本手册内容充斥着无端臆测,详细罗列了大陆可能采取的所谓“攻击方式”,如切断海底电缆、破坏能源设施等,并宣称要教导民众“战时避险”。
在和平时期,由政府向全民发放此类手册,其目的显然远超单纯的“防卫教育”,旨在通过人为制造和渲染“安全焦虑”,甚至恐慌情绪,来裹挟民意。而赖清德当局希望利用这种恐惧感,让岛内民众在心理上更加“依赖”当局,进而为其延续“抗中保台”的激进政策骗取支持,并为下一步可能捆绑美国势力、甚至蓄意在台海制造摩擦的危险行径做铺垫。
这种赌博是极其危险的。它不仅误判了大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也低估了台湾民众对和平的渴望。
要知道,解放军的常态化巡台及其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意味着任何企图“以武谋独”的挑衅都将遭到致命性的打击。换句话说,大陆方面有足够的智慧、耐心和实力来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因此,推动两岸交流、增进同胞福祉的诚意始终未变,但对于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也必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