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球员杨瀚森被NBA波特兰开拓者队下放至发展联盟(G联赛)征战的消息引发关注。在已完成的两场比赛中,这位年轻中锋展现出不俗潜力,尤其是第二场对阵南湾湖人的较量中,他砍下21分9篮板3盖帽的全面数据,并在关键时刻连续命中2记三分,险些率队完成逆转。然而比赛最后时刻的战术选择,却成为球迷热议的焦点。

在撕裂制成混音队与南湾湖人的对决中,杨瀚森延续首发身份出战29分钟,16投8中贡献21分9篮板3助攻1抢断3盖帽的全面数据。尽管球队最终以111:113惜败,但他在第四节最后阶段连续命中2记三分,将分差缩小至2分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这场比赛不仅刷新其G联赛得分新高,更展现出他在进攻端的多样化尝试——全场5次三分出手命中2球,相较于首场2中0的表现有明显进步。

通过两场G联赛的考察,杨瀚森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
然而防守端的问题依然突出。面对挡拆战术时,杨瀚森因脚步移动偏慢,常被迫采用沉退防守策略,这在对手普遍具备三分能力的G联赛中极易被针对。数据显示,他场均犯规数居高不下,直接导致上场时间受限。若想叩开NBA大门,提升无限换防能力或开发延误防守技巧势在必行。
<
比赛最后时刻的战术安排成为赛后讨论焦点。当杨瀚森连续命中三分将比分追至111:113时,球队最后一攻却选择让手感冰凉的辛森(18投4中)执行,而非状态火热的中国小将。对此专业分析指出:在G联赛体系中,后卫与锋线球员掌握更多球权处理权,他们更擅长在高压环境下完成进攻组织。尽管杨瀚森展现出进攻威胁,但作为中锋球员,在关键时刻的战术地位仍受限于位置特性。

两场比赛下来,G联赛对杨瀚森的锻炼价值不言而喻。相较于NBA,这里更快的比赛节奏和相对宽松的防守强度,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实战机会。数据显示,其场均上场时间达到28分钟,远超NBA边缘球员的出场时间。这种高强度对抗环境,正是提升速度、体能和进攻技巧的理想平台。正如篮球评论员所言:"有球可打与坐冷板凳,对年轻球员的成长有着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