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全运会湖北足球1金2银创佳绩,揭秘崛起背后的三大驱动力

时间:2025-11-18 15:36:11 来源:湖报体育 作者:湖报体育

11月15日晚,在第十五届全运会成年女足决赛场上,湖北女足虽以0比1惜败江苏队,但凭借男女足双线突破的1金2银战绩,仍成为全运会足球项目史上首个实现此成就的省份。当武汉两江四岸的灯光秀为湖北足球亮起时,人们不禁追问:这支曾经历职业化阵痛的队伍,如何实现从低谷到巅峰的跨越?


精神内核:不服输的基因代代传承

时间回溯至1972年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湖北足球队首夺全国冠军时,主力前锋高作战曾用“拧成一股绳”形容球队特质。53年后,其子高峰率队夺得全运会首冠时,这种精神已升华为湖北足球的DNA。在U20男足决赛中,杨希第90分钟助攻孙康博轰出世界波扳平比分;半决赛黄文政带伤硬拼激发全队士气;U16赛场梁仕宇突染疾病仍坚持返场,张正熙左脚踝肿胀踢完三场比赛……

女足赛场同样诠释着这种精神。带病作战的王霜与伤病缠身的吴海燕、姚伟等老将,在决赛中与实力更强的江苏队展开殊死搏斗。主教练常卫魏赛后哽咽:“全队五线作战,姑娘们从未喊苦。”这种精神从高作战、蔡晟等名将,到曾诚、蒿俊闵等国脚,再到杨希、黄开俊等新生代,形成跨越半个世纪的传承脉络。


创新驱动:青训体系的湖北样本

2015年《湖北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标志着青训体系进入立体化建设阶段。通过“双轨制”培养模式,省足管中心与星辉合盛共建男足青训队伍,开创“省队社办”先河。以中乙湖北青年星队05梯队为班底组建的U20男足,经职业联赛锤炼后,涌现出韦所为(中超青岛海牛)、范绪林(中甲苏州东吴)等留洋球员。

女足人才培养同样形成闭环:26所后备人才试点学校覆盖1500名学员,全省锦标赛每年吸引700余名选手参赛。通过“省队市办”模式,武汉市承接全运任务,罗泺、黄宝莹等00后球员脱颖而出。省足管中心主任夏清透露:“我们正构建‘全运会—中乙—中甲—中超—留洋’的晋升通道,目标打造全国青训高地。”


硬件支撑方面,全省建成7129个足球场,其中11人制场地1383个。竞赛体系形成校园联赛、市级锦标赛、省级精英赛、全国比赛四级架构。这些创新带来显著成效:U15男足获2024年全国冠军,6支队伍全部晋级全运会决赛阶段,2024年向各级国家队输送75名球员。

协同驱动:多方合力构建发展生态

湖北足球的崛起离不开政策护航。省委省政府将足球改革纳入体育强省建设,出台“三大球”振兴计划,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体教融合”的举国体制。省体育局局长水兵强调:“全运突破后更要保持清醒,持续创新培养人才。”


社会力量成为重要补充。全省159家注册青训机构与4563名教练形成服务网络,星辉合盛等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这种“举全省之力”的协同模式,为湖北足球注入持久动力。

从精神传承到体系创新,再到生态构建,湖北足球正以系统化改革破局。当杨希、罗泺等新生代接过前辈衣钵,这支队伍的崛起之路,为中国足球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文/湖北日报 记者 蔡毅、通讯员 吕露
图/湖北日报、湖北省足球协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