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取代“训话”,能否推动中国足球长远发展?
近年来,中国足球赛场正经历一场悄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赛后球迷与球员的“对话”现象。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传统谢场模式,更引发了关于球迷文化与互动方式的深度讨论。从简单的鼓掌谢场到球迷手持话筒直抒胸臆,中国足球的赛后场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多数比赛中,死忠球迷赛后仍会聚集在看台,等待球员谢场。与过去球员简单鼓掌后离场的模式不同,如今更多比赛赛后出现了球迷与球员直接对话的场面。球迷通过大喇叭等工具向球员表达心声,这种互动形式既包含理性沟通,也不乏情绪宣泄。部分极端情况下,“对话”甚至演变为“训话”,球员在声浪中或沉默或反驳的场景经社交网络传播后,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这种变化究竟是球迷情绪低落时的短暂发泄,还是构建球迷与球员“目标一致感”的新型文化表达?在中国之声与体育大生意联合推出的《共同体》节目第217期中,中国之声记者张闻、足球评论员洪豆、体育大生意营销副总裁罗冉峰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

“对话”现象是否源于欧洲足球文化?
关于“赛后对话”的起源,舆论场存在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欧洲足球发达市场的常见景象。但节目嘉宾通过亲身经历与资料检索提出了不同看法。曾在英国留学的洪豆表示,在其观赛经历中并未见过球迷持喇叭与球员对话的场景。罗冉峰通过关键词检索也发现,国外赛后训话的案例极为有限,仅能找到AC米兰、亚特兰大、里昂等少数例子,且多数属于极端情况。
以AC米兰2023年0:2不敌斯佩齐亚的赛后场景为例,球员像学生般接受球迷“训话”的画面引发国内球迷广泛讨论。但罗冉峰指出,国外社交网络上的声音显示,这种训话并非常态。例如里昂球迷在球队1:4惨败巴黎圣日耳曼后的训话中,虽情绪激动但措辞相对克制,更多表达失望而非攻击。这种差异反映出中外足球文化在赛后互动上的本质区别。

2023年AC米兰队员被球迷“训话”
图:Reddit
“对话”与“训话”的边界何在?
罗冉峰对近期一些赛后对话中的极端情绪表达感到不安。例如球迷批评球员“输谁都不能输某某队”的言论,不仅缺乏对其他球队的尊重,更违背了体育精神。相比之下,里昂球迷的训话虽场面激烈,但内容更多聚焦于拼搏精神,批评角度相对婉转。这种差异凸显了把握“对话”尺度的重要性。
洪豆回忆起两年前上海申花在“上海德比”中惨败后的场景。球迷代表赛后鼓励球员“不要被打垮”的发言,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争议。部分球迷认为,在球队惨败的情况下仍说“没关系”,未能真实反映球迷感受。这种矛盾反映出,无论是激烈训话还是温和鼓励,都可能因表达方式不当而引发争议。
“‘对话’的尺度掌握始终存在争议。”洪豆评价道,“赢球时皆大欢喜,输球时各方想法难以统一。极端表达往往更容易被放大,无论是球迷的激烈训话还是安慰球员被责怪,都是这种放大机制的结果。”张闻进一步补充,目前传播量大的“赛后训话”本质上是少数极端声音绑架了舆论焦点,理性声音被淹没造成了争议。

里昂球迷训话的英语翻译,看上去攻击字眼不算突出
图:Reddit
“新文化”能否成为中国足球特色?
如何让温和声音被听见,使“赛后对话”以良性形式存在,成为嘉宾讨论的重点。张闻提出,全球观赛文化因地区差异呈现不同特色:欧洲球迷文化与社区深度捆绑,南美洲常与民族情感相连,美国则更像娱乐活动。这种多样性意味着“赛后对话”有可能成为中国足球的特色文化。

南美球迷文化又是另一种狂热状态
图:PIXABAY
洪豆和罗冉峰追溯了“赛后对话”的诞生背景。洪豆认为社交网络,尤其是短视频的催化作用显著。申花球迷的赛后对话场景通过短视频传播后,迅速被其他俱乐部球迷效仿。罗冉峰则指出专业足球场的启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更近的观众席距离和更好的拍摄角度,使得球迷与球员的互动更容易被记录和传播。
这意味着,“球迷对话”的流行是传播手段迭代与中国职业足球环境优化的共同结果。张闻评价:“球迷与球员的赛后沟通能传递出球迷的主人翁精神,鼓励球员带着更大荣誉感比赛。”但当“对话”变成“训话”甚至谩骂时,度的掌握就成为难题。

韦世豪面对球迷训话作出相对理性反应
图片来自网络
洪豆以上海申花为例,俱乐部通过常态化沟通会议引导球迷参与支持工作,但竞技体育的胜负导向使得球迷情绪难以完全控制。例如申花在争冠关键战被逼平后,死忠看台球迷进行了12分钟静默抗议。这种情绪表达的需求,使得防止“对话”变“训话”成为长期挑战。
张闻相信,随着极端案例的出现,相应应对措施将逐步完善。终身禁入球场、公安机关立案等手段将明确支持球队的底线。她总结道:“‘球迷对话’既是感情迸发,也是球迷对俱乐部的监督,但变成‘训话’后破坏性显著。理想状态是球迷激情理性并存,俱乐部开放担当,这样‘赛后对话’才能成为推动足球文化健康发展的力量。实际操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典型案例积累,中国足球市场将逐步找到与球迷激情共处的方式。
注: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