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时间11月17日,国内媒体披露CBA新赛季推出全新赛制:常规时间结束后将增设8分钟“潜力赛”,采用上下半场各5分钟的赛制,若平局则通过“金球致胜”决出胜负。这一改革引发球迷热议,多数声音质疑其合理性。
根据规则,潜力赛分为上下半场,每半场5分钟。若常规时间战平,双方将通过中圈跳球开启“金球致胜”环节,率先取得2分或以上的球队直接获胜,且常规时间与加时赛之间无休息时间。媒体人付政浩分析称,此举或与CBA缩短比赛时长至40分钟的改革有关,旨在填补因赛制调整产生的8分钟空缺。


潜力赛原则上由非首发球员参赛,但特殊情况下可补充首发球员:若某队符合资格的球员受伤离场且无后续上场记录,或因犯规被取消资格(不含累计5犯),导致参赛人数不足5人时,可补充国内首发球员,受伤/罚出1人补充1人,直至满5人。对手球队有权同步更换同等或更少数量的首发球员。此外,客队可选择增加2名非当场报名的国内球员参赛,主队仅在客队启用此规则时方可跟进。
参赛名单需在常规赛中场休息结束前4分钟提交,人数需在5-9人之间。若需补充首发球员,需在常规赛结束后1分钟内提交申请并通知对手。若某队因伤病等原因人数不足5人,则视为弃权。

争议焦点集中在赛制时间安排上。有球迷直言:“能想出这样的事儿也是牛逼,论业余他们是专业的。”部分球迷建议将潜力赛移至赛前作为热场环节,而非在40分钟高强度对抗后继续加赛。另有球迷质疑:“潜力赛胜负对正赛有啥影响?核心球员体能已透支,看年轻球员打加时有何意义?”

据此前报道,中国篮协为与国际篮联接轨,将CBA单节时长从12分钟缩减至10分钟,总时长从48分钟减至40分钟。但赞助商权益、转播安排等因素导致消失的8分钟需以其他形式填补。然而,将潜力赛置于赛后进行,不仅可能影响核心球员体能,也难以满足现场球迷对高强度对抗的期待。如何平衡赛制改革与观赛体验,成为CBA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