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媒体人球圈赵探长曾透露,CBA新赛季或将增设“第五节”,即在常规四节比赛结束后,单独安排一节用于年轻球员锻炼。这一提议当时便引发广泛讨论,而如今看来,这一“争议性”规则似乎即将成为现实。据国内媒体报道,CBA新赛季将推出新规,增设上下半场各5分钟的潜力赛。

新赛季CBA每节比赛时间将缩短至10分钟,为弥补总时长减少的8分钟,篮协与CBA方面推出了潜力赛。然而,这一“四不像”的规则设计,却暴露了决策层在赛事规划上的业余性。将锻炼新人的任务寄托于一场形式化的附加赛,实非明智之举。

根据规则,潜力赛将在常规时间结束后进行,时长8分钟,分为上下半场各5分钟。参赛资格仅限于各队名单中的非首发国内球员。这一规定一出,立即引发球迷调侃:“能想出这种点子的,真是个人才!”

从实际效果来看,潜力赛更像是一场“鸡肋”比赛。常规赛结束后,球迷大多已离场,谁还会留下来观看一场非主力球员的比赛?若遇加时赛,球员们体力透支,更难以保证比赛质量。这样的赛事,究竟能锻炼多少新人?

若想真正锻炼年轻球员,CBA应充分利用好CBDL(发展联盟)这一平台。然而,CBDL每年比赛场次寥寥无几,且不少在一队打不上球的“老混子球员”也趁机刷数据,导致平台效果大打折扣。如何优化CBDL的运作,才是锻炼新人的关键。
回顾篮协过往决策,从“中国男篮罚球命中率要力争达到90%以上”到“三分球命中率40%都不满意”,再到如今的潜力赛,奇葩规则层出不穷。这些决策背后,折射出的是管理层对篮球运动规律的忽视与短视。

考虑到CBA赛季场次不固定、开赛时间不统一,潜力赛若缺乏关注度,很可能沦为笑柄。若真如此,CBA未来或需调整规则。决策者在拍板前,应更谨慎地评估规则的适用性,而非“想一出是一出”,让CBA成为笑料不断的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