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愤怒之外,更需要担当:雷军为何撕破脸皮回应舆论?
封面 I 雷军微博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这是一个擅长造神的时代,更是一个擅长毁神的时代。当雷军与小米汽车因SU7上市即爆红被捧上神坛后,一场关于安全与质量的舆论风暴正悄然酝酿。
从“雷学家”的狂热追捧到企业家群体的标杆效仿,雷军与小米汽车曾是行业顶流。然而,随着多起事故曝光、质量争议频发以及过度营销质疑,这对“车圈顶流”的信任根基开始动摇。
据统计,小米汽车上市后累计销量突破20万辆,但负面舆情量同比增长300%,其中“安全性能”相关讨论占比超60%。面对口碑崩塌危机,雷军罕见连发多条微博强硬回应,言辞中透露出对网络谣言的愤怒与对品牌声誉的焦虑。

图源:雷军微博
质疑漩涡:小米汽车的“安全焦虑”从何而来?
雷军曾公开表示:“小米汽车发布后成为全网被黑最惨的车企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汽车相关话题中,负面内容占比达42%,其中“安全性能”质疑占比2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场舆论危机的导火索,源于雷军在采访中的一段表述:“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尽管他多次强调“安全是基础”,但断章取义的传播仍引发“重颜值轻安全”的争议。更致命的是,成都天府大道SU7 Ultra碰撞起火事件中,车门无法打开的细节被无限放大,直接点燃了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信任危机。
雷军辟谣:用技术数据回应安全质疑
面对舆论压力,雷军选择用技术细节反击。他晒出2023年12月的微博截图:小米SU7采用钢铝混合车身,高强钢与铝占比超90%,最高强度达2000MPa,整车扭转刚度51000Nm/deg;电池通过最高安全规范认证,配备四重安全保障体系。
2024年1月,雷军更明确提出“安全高于一切”的口号。然而,这些技术背书未能完全平息争议。网友指出,技术参数与实际事故表现存在割裂感——既然安全标准如此严苛,为何仍出现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

图源:雷军微博
信任危机:跨界新势力的“技术短板”与“人设依赖”
与传统车企相比,小米汽车的信任基础更显脆弱。奔驰、宝马等品牌拥有数十年技术积累与安全口碑,而小米作为跨界新势力,其用户信任完全建立在手机成功经验与雷军个人IP上。这种“轻资产”模式在汽车行业遭遇水土不服——当手机用户能接受“边用边改”的迭代逻辑时,汽车消费者更看重底层技术积累,如三电系统、底盘调校等硬指标。
过度营销进一步加剧了信任损耗。从手机广告海报的小字补充说明,到SU7 Ultra前机盖风道被指“风味设计”,小米的营销策略屡遭诟病。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汽车负面舆情中,“过度营销”相关讨论占比达15%,仅次于安全性能质疑。

图注:成都天府大道SU7 Ultra事故现场
破局之道:从人设驱动到技术筑基的转型
雷军的愤怒与辟谣,暴露了小米汽车在舆情应对上的被动。单纯强调技术参数或态度表态已难以说服公众,透明化沟通与实质性改进才是关键。例如,针对车门问题,小米可公布应急解锁技术方案、碰撞测试车门打开率数据及后续升级计划;针对三电系统担忧,可公开更多路试数据与极端环境测试报告。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汽车行业的信任建立于硬实力与安全记录。小米需完成从“营销驱动”到“技术驱动”的转型,将用户关注点从雷军个人IP转向产品本身。例如,通过开放工厂参观、举办技术解析会等方式,用真实数据与案例重塑品牌信任。

图源:雷军微博
雷军的挑战:在流量与责任间寻找平衡
作为车圈唯一“大男主剧本”的践行者,雷军的网红之路充满争议。一方面,他的个人影响力为小米汽车带来泼天流量;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人设也放大了品牌风险。当用户带着对“雷军神话”的期待购买汽车,却遭遇产品可靠性质疑时,人设崩塌的代价远超手机领域。
未来,雷军需在流量营销与责任承担间找到平衡点。减少“健身日常”等非核心内容分享,聚焦技术解析与用户关怀,或许能重塑“真实、专注、长期主义”的人设。正如行业专家所言:“当小米从最懂营销的科技公司转变为最有温度的科技企业时,雷军的口碑拐点才会真正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