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雷军罕见强硬回应质疑:小米汽车安全究竟如何?

时间:2025-11-20 01:48:45 来源:李东阳朋友圈 作者:李东阳朋友圈


愤怒之外,更需要担当

封面 I 雷军微博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这是一个擅长造神的时代,更是一个擅长毁神的时代。有人感慨:造神千万别选活人,因为一定会翻车。雷军和小米汽车,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

小米SU7上市即热销,雷军一度被捧上神坛,社交媒体上“雷学家”们反复研习他的一举一动,不少企业家大佬也将其视为行业标杆。然而,经历多次事故、质量危机和过度营销质疑后,雷军和小米汽车正逐渐从神坛跌落。

或许是受够了网络舆情的困扰和对口碑崩塌的焦虑,一向专注于产品宣传、鲜少回应质疑的雷军,罕见地连发多条动态辟谣,言辞犀利,直指核心。


图源:雷军微博

长久以来,小米汽车和雷军面临的质疑,是否仅用“黑公关”就能概括?消费者真正焦虑的又是什么?


雷军曾痛心疾首地表示:“小米汽车发布后,成为全网被黑最惨的车企之一。”

从话题度和讨论度来看,小米无疑是过去一两年里最受关注的车企,销量也一路飙升,让传统车企望尘莫及。然而,顶流光环下,阴影也随之而来。小米汽车的质疑与关注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雷军此次重点辟谣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小米汽车重视安全。

争议的起因,是雷军在一次采访中谈及产品定义时表示:“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但这与“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矛盾吗?雷军在采访中还提到,设计轮毂最难,这有何问题?

雷军愤怒的是,有人断章取义,将这段话传成“小米重颜值轻安全”。

的确,这些话需结合语境理解,单独拎出意义不大。雷军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安全高于一切。小米汽车从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电池安全到隐私安全,四重保障,全面守护。

随后,雷军贴出过往微博佐证:2023年12月,他表示小米SU7按最严苛标准设计,钢铝混合车身高强钢与铝占比超90%,最高强度2000MPa,整车扭转刚度51000Nm/deg;电池亦采用最高安全规范;2024年1月,他明确提出“安全高于一切”。


图源:雷军微博

核心观点明确:小米重视安全,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

雷军亲自下场辟谣,实属罕见,可见小米承受的舆论压力已超负荷。

雷军不止一次强调小米被黑得太惨。前些日子,在2025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他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然而,这番发言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小米汽车自诞生以来,营销红利最多,黑水军现象小米自身也难辞其咎。

在我看来,雷军与网友的矛盾,源于一句话:关于产品和安全理念的严肃讨论,被异化为支持与抹黑的舆论站队。


年轻人与雷军产生共鸣,并非无因。此前,雷军因发布会上略带口音的英文被嘲笑,大量鬼畜视频席卷互联网。雷军不仅表示会好好学习英语,还买下神曲版权,主打“听劝”。

为何这套打法在车圈水土不服?

因为手机与汽车本质不同。手机是几千元的高频消费品,个人喜好主导选择;汽车是几十万元的大额耐用品,安全、品控、续航等硬指标才是核心,人设仅是加分项。

手机用户能接受边做边改、“听劝”快速响应小痛点;汽车用户更看重底层技术积累,如三电系统、底盘调校,这些无法靠“听劝”短期补齐,小问题可能引发大风险。

这种信任偏差,在雷军口碑坍塌过程中有所体现。

如今年3月的安徽铜陵高速事故,让小米和雷军一度喘不过气。前些日子,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小米SU7 Ultra碰撞后起火,车门无法打开,路人紧急救援。这种不信任情绪,终于爆发。


图注:事故现场

过去一段时间,雷军社媒掉粉几十万,小米汽车直播涌入大量负面评论,矛头直指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实事求是的讲,质疑中不乏黑公关身影,也包含对小米问题的过度放大,但如此庞大舆情,仅用“黑公关”无法完全概括。

毕竟,颜值与安全谁更重要的讨论,在一次次事故危机中渐明。这些问题让消费者对小米汽车产生滤镜,也给黑公关可乘之机。本质是小米汽车的“信任地基”尚未夯实。

对传统车企而言,几十年技术积累和安全口碑,是抵御舆情的护城河。但小米作为跨界新势力,既无燃油车时代技术沉淀,也无新能源领域长期验证,用户信任完全建立在小米手机成功和“雷军个人IP”上,这种信任本身脆弱。

再加上小米频繁被曝过度营销问题,如手机广告海报小字营销补充说明、SU7 Ultra前机盖风道仅为风味设计等,不信任情绪不断累积,终成今日局面。


从行业视角看,雷军和小米汽车的遭遇,其他新势力车企多多少少都经历过,类似拷打只多不少。

但雷军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车圈几乎唯一一个“大男主剧本”,这条路能否走通,意味着流量对车圈的作用能否持续。

时至今日,除雷军仍在网红之路上冲刺,其他大佬已基本隐身幕后。


图源:雷军微博

沐浴在流量之下,小米更应探索完备舆情回应方案。

雷总亲自回应是好的开始,但质疑不会烟消云散。如何保持良性公关关切路线,是个问题。

以车门问题为例,与其说会听劝改进,不如直接公布“应急解锁技术方案”“碰撞测试中车门打开率数据”“后续召回或升级计划”,用技术细节回应安全质疑,远比态度表态更有说服力。

针对用户对三电系统担忧,不妨公开更多路试数据、极端环境测试报告,用透明化方式证明技术可靠性。

小米汽车要摆脱舆情困境,核心不是对抗黑公关,也不是强化听劝人设,而是完成从人设驱动到技术筑基的转型。

对汽车行业而言,用户信任最终只能来自看得见的硬实力和经得起验证的安全记录。

雷军作为营销主力军,同样要承担责任,避免“微博仍在宣传产品及日常健身”的割裂感。

在这个流量碎片化时代,真实、专注、长期主义的人设,正是小米品牌最难以替代的护城河。

但IP向来是把双刃剑。当用户带着对品牌神圣向往慕名而来,却撞上产品可靠性、营销真实性质疑,这种反差难免带来人设崩塌。

或许当小米从最懂营销的科技公司转变为最有温度的科技企业时,雷军的口碑拐点才会真正到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