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起典型的药品安全犯罪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案中,犯罪分子通过将生理盐水与蛋白粉混合配制成液体,假冒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销售,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安全,最终相关被告人被依法判处最高达十三年的有期徒刑。
根据最高检公布的信息,犯罪团伙为牟取暴利,利用生理盐水和蛋白粉等常见原料,通过简单混合配制出外观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相似的液体,并伪造相关包装和标识,冒充正规药品进行销售。这种假药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治疗作用,还可能因成分不明、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用于增强人体免疫力的生物制品,常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较高。犯罪分子正是看中了这一市场空隙,通过伪造药品牟取非法利益。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检察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指控其犯有生产、销售假药罪。法院经审理认为,犯罪分子的行为严重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危害了公众健康安全,依法予以严惩。最终,相关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其中最高刑期达十三年,并处罚金及没收违法所得。
最高检在发布此案例时强调,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民生领域的重要问题。检察机关将始终保持对药品安全犯罪的高压态势,依法严惩各类制假售假行为,切实维护公众用药安全。
同时,最高检也呼吁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购买药品时选择正规渠道,仔细核对药品信息,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如发现可疑药品或制假售假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药品安全是民生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此次最高检公布的典型案例再次敲响了药品安全的警钟,提醒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共同守护好这道健康防线。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药品市场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