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时速达90公里的“迷你超跑”如闪电般飞驰,灵巧的“机械球员”精准传球射门……9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模型项目决赛在深圳宝安赛场激情上演,科技与体育的完美融合,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速度与激情的视觉盛宴。
赛场相逢,竞技与交流并存
“比赛只有短短5分钟,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来自湖北的资深选手姚舟全深知比赛的紧张与残酷。然而,在他看来,全运会不仅是一个竞技的舞台,更是一个与圈内老友和行业“大牛”重逢交流的宝贵机会。
这种“以赛会友”的氛围同样感染了首次参赛的中国香港代表队。教练苏国安对赛事赞不绝口,认为其可与国际级赛事相媲美。他坦言:“我们要多向内地优秀队伍学习,特别是在器材和技术方面,这次参赛让我们受益匪浅。”
专家解码,揭秘模型运动门道
赛场上,模型车风驰电掣,观众席上热情高涨。但如何才能真正看懂比赛的门道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工程师陈国灿现场客串起“金牌解说”,为观众揭开了模型运动的神秘面纱。
“看航海模型,要盯住三个关键点:极限加速、弯道控制和选手技巧。”陈国灿用工程师的视角精准剖析,“这三者共同决定了模型艇的成败。”在备受关注的海陆模型足球赛上,他进一步指出:“不能只看单个动作,要看连贯性。每一个‘丝滑’动作背后,都是无数个控制指令的精密衔接,这极度考验团队对器械的精细调试能力。”他的科普,让外行观众也能领略到比赛的技术魅力。
科技魅力,点燃青少年科技梦想
专家的解读让比赛更富内涵,而科技本身的力量则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来自新疆阿克苏的松岗中学学生热孜亚·居麦科兴奋地说:“第一次看到这样高水平高规格的比赛。看到航模在水面飞驰,泛起一道道水纹,心情特别激动。”同班同学阿丽米热・艾力江也分享了观赛感受:“这种科技与速度结合的画面太震撼了,让我对科技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观众席上,一个年仅五岁的小观众么么,目不转睛地盯着赛车,稚嫩地喊出:“我喜欢车,我想成为赛车手!”他的父亲沈先生表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全国顶级赛事,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兴趣,也让他感受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年轻与活力。
硬核支撑,“深圳造”成赛事“动力双核”
精彩赛事与科普的背后,是“深圳造”科技力量的硬核支撑。记者在现场发现,许多参赛队伍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款由深圳企业格瑞普(Grepow)专为赛事研发的高性能电池。这款电池在放电性能、循环稳定性和续航能力三大关键指标上实现显著突破,全面符合全运会竞赛标准,为模型赛车提供了稳定而强劲的“动力核心”。
与此同时,赛车精准操控的“神经中枢”——遥控设备,同样来自深圳企业富斯科技(Flysky)。从电池到遥控,深圳企业打造的“动力双核”,不仅为全运会保驾护航,更彰显了国产科技设备支撑顶级赛事的实力,为体育的“技术进化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潘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