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14日,解放军自1955年首次实行、1965年废止的军衔制重新恢复。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衔仪式,此次最高军衔设为上将,全军仅有17位军官获此殊荣。与1955年授衔相比,此次未设元帅、大将军衔,上将军衔成为最高荣誉。
时光荏苒,三十余载过去,当年熠熠生辉的17颗将星中,已有16颗相继陨落。如今,仅有一位将军依然健在,他便是迟浩田。2025年九三阅兵现场,这位老将军现身天安门城楼,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迟浩田将军的军事生涯堪称传奇。1929年,他出生于山东招远,这里地处胶东半岛,抗战时期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年少时,他目睹家乡被侵略者蹂躏,心中便埋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15岁的迟浩田毅然投身革命,加入胶东军区部队,从通讯员做起。在解放战争中,他成长为一名基层指挥员,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73团。
济南战役中,迟浩田率部率先突破城防,所在部队被授予“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这是全军首个以城市命名的荣誉团称号,这份荣耀至今仍是该部队的精神旗帜。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迟浩田随27军赴朝参战。在长津湖战役中,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里,棉衣挡不住刺骨寒冷,补给被断后,战士们只能啃冻得崩牙的土豆。即便如此,他和战友们仍潜伏雪地,顶住美军王牌陆战一师的进攻,最终重创敌军。
1976年唐山大地震,迟浩田临危受命担任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在废墟中连续奋战72小时。这些经历塑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也让他始终保持着对基层官兵的深厚感情。
在特殊历史时期,迟浩田临危受命接管《人民日报》,为拨乱反正、恢复国家秩序立下汗马功劳。从报社回到部队后,他随即升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政治部主任,时年仅49岁,是当时军队高层领导中较为年轻的一员。这一任命,既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对他过往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标志着他从基层指挥员正式成长为军队高级管理者。
1988年,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度,全军17位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其中最年轻的便是迟浩田,时年59岁。
在17位上将中,最年长的是洪学智上将,时年75岁。他曾两度被授予上将军衔,被誉为“六星上将”。这位参加过长征、抗美援朝的老将,在2006年临终前仍惦记着军队现代化建设。
此后,随着时间推移,将星陆续陨落。2011年,刘华清上将逝世,这位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的老将军,临终前未能亲眼见到辽宁舰服役;2015年,张震上将去世,他曾参与指挥渡江战役,晚年仍坚持每年到基层部队调研三个月;2023年,万海峰上将走完103年人生,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仍牵挂着边防建设……
如今,17位将军中唯一健在的,只剩下迟浩田将军。
1993年,迟浩田就任新中国第八任国防部长,积极推动军事外交。在他主导下,中美签署了两军首个合作协议,为后来的军事交流奠定基础。美国媒体称他身上“中国军人的骨气令人敬畏”。
如今,96岁的迟浩田虽已淡出公众视野,但仍关注国防建设。就在前段时间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天安门城楼上,久未公开露面的迟浩田将军身着戎装亮相。只见满头银发的他正戴着墨镜,坐在轮椅上,同一位老战士亲切交谈,神采不减当年。
有网友提问,老将军是抗战老兵吗?事实上,迟浩田1944年参加革命,虽未直接参与全面抗战的主要阶段,却从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起步,历经抗日战争后期的敌后游击战,随后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场上浴血奋战,身上的每一处伤疤,都是不同时期军旅生涯的见证。
当1988年荣获上将军衔的最后一颗将星仍在阅兵式的阳光下闪耀,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长寿,更是人民军队精神的延续,而这将永远激励新时代的军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