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卢茨基技穷了吗?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在最近一场关键比赛中,上海申花再次让球迷们感到失望。在急需胜利以保持争冠希望的情况下,成都队长周定洋在补时阶段的最后时刻打入一球,不仅抢走了申花的三分,也几乎浇灭了球队夺冠的希望。赛后发布会上,斯卢茨基虽然不像上一个主场那样情绪激动,但谈及心情时,他依然用了那两个最近球迷们听得非常多的词汇——“心痛”。
在申花俱乐部的历史上,不乏知名的外教。回顾这些外教的赛后发布会,不难发现他们各自有着一些特别的习惯。当年,布拉泽维奇(老布)带队时,如果赢了球,赛后发布会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温暖的问候;如果没赢球,则直接进入比赛点评环节,没有问候的环节。韩国教头崔康熙在发布厅里总是面无表情,每段话前都会用一个韩语的拟声词“MO”(意思基本等同于“这个嘛”)。然而,如果要说申花教头中最著名的发布会用词,阿根廷教头巴蒂斯塔的“恼火”无疑榜上有名。这个词汇与如今斯卢茨基的“心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年,巴蒂斯塔频繁说出“恼火”的情况,大多发生在申花有机会赢球或是领先到最后时刻却被对手扳平的比赛中。比如2014赛季,申花在客场两度领先却最终战平长春亚泰。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如果最近三轮坐在申花教练席上的是巴蒂斯塔,球迷们听到的可能就会是“恼火”而非“心痛”。尽管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词语并没有太多区别。
教练的“恼火”或“心痛”,背后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球队没能抓住机会。那么,巴帅和斯帅是否想过,申花为何屡屡让机会从指尖溜走?作为临场指挥官,他们在换人调度方面是否有更好的选择?在与成都的比赛中,对面的韩国教头徐正源在最后时刻几乎已经摆出明牌,要用“高空轰炸”放手一搏。在前场已经形不成反击机会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换上一些防守能力强,尤其是擅长盯人和争抢头球的选手?球队的替补席上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人选。从这个角度看,斯卢茨基赛后直言心痛,也算得上“自作自受”。就如当年的巴蒂斯塔,屡次在赛后说出“恼火”,其实最应该对他自己生气一样。
巴蒂斯塔 周国强 摄
当然,巴蒂斯塔的“恼火”和斯卢茨基的“心痛”也并非完全是主帅的“全责”。作为球队主帅,他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支持?能否获得稳定的执教环境?是否有足够的替补人选?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巴蒂斯塔治下的申花,早期多少有些混乱,不仅负分起步,甚至一度连薪水都没有着落。如此情况下,踢出几场让他“恼火”的比赛,也算情有可原。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当内外环境稳定后,巴帅依然将“恼火”挂在嘴边。那么,即便阿根廷人很少在发布会上“甩锅”,他也难逃黯然离任的结局。
相比之下,如今申花的主帅斯卢茨基要幸运不少。至少,俄罗斯教头不用担心薪水的问题。然而,看看争冠对手的外援配置和表现,再看看表现疲软的阿苏埃,斯帅似乎也有理由“心痛”。可连续遭遇对手绝杀绝平后,斯卢茨基的心态率先出现问题,发布会上的发言也不太能让众人信服。这些问题都需要主帅本人和球队管理层好好思考。
连遭打击,斯卢茨基能否扭转局面?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10多年前,将“恼火”挂在嘴边的巴蒂斯塔,最终因为无法带领申花冲入亚冠区,带着无奈和落寞离开了球队。当下,曾经被申花球迷所爱戴,还获得了俱乐部续约合同的斯卢茨基,正在用一句句“心痛”透支着球迷的耐心与信任。如果俄罗斯教头只有口头表达,拿不出切实有效的改变方法,那么即便有合约在身,等待他的,也大概率将是和巴蒂斯塔一样“高开低走”,最终壮志难酬的结局。
原标题:《斯卢茨基的“心痛”与巴蒂斯塔的“恼火”》
栏目编辑:江妍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陆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