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香港旅游热度骤降:内地游客为何不再青睐?

时间:2025-09-23 20:05:35 来源:青眼财经 作者:青眼财经

过去提起香港,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高楼林立、购物天堂和港味十足的街景。那时候,不少人刚发工资就直奔香港,购买护肤品、奢侈品,品尝街边小吃。一到假期,朋友圈便被维港夜景和中环橱窗的照片刷屏,香港无疑是内地游客心中的“打卡圣地”。



然而,短短几年间,这股热潮似乎突然“断电”。如今,越来越少的人提起要去香港旅游,取而代之的是重庆的夜景、长沙的小吃、成都的慢生活。这并非一时兴起的转向,而是信任感悄然断裂的信号。



曾经,香港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洋气又熟悉。游客既能体验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又能感受到港剧里熟悉的街头巷尾。中环的叮叮车、铜锣湾的扫货、庙街的夜市宵夜,处处都像在电影片场。自由行放开后,香港几乎成了内地游客的“必修课”,购物之外,更是一种情怀的寄托。



看到路牌上的繁体字、听到熟悉的粤语对话、走过从小看大的TVB场景,仿佛进入了一段“自己记忆里的城市”。然而,现实很快露出了另一张脸。用普通话点餐时,可能被服务员怼“听不懂”;问路时,对方可能面无表情地飘走;打出租车时,司机可能翻个白眼,开口就是火药味。这种从期待到失望的落差,比价格贵更让人劝退。



有人说,香港人性格直率,并无恶意。但当一个城市连最基本的热情都吝啬给予游客时,就很难被选择第二次。真正让人不想再去的,不是价格贵,而是不被欢迎的感觉。



近年来,网络上频频出现一些本地网红拍摄视频,讽刺内地游客没素质、说话土气、蹲路边丢人。这种隔着屏幕的优越感,不仅伤人,更直接戳碎了游客的信任感。一旦信任感没了,再熟悉的城市也会变得陌生,曾经的情怀也会变成刺人的回忆。



对比之下,国内许多城市如西安、成都、苏州,甚至是小城如台州、淄博,都在卷服务、拼体验、抢游客。小摊配备收银码、语音播报、扫码点评,民宿老板亲自接站、递热水、推荐本地小吃。而香港这几年却似乎还沉浸在过去的光环里,公共设施没跟上,景点缺乏维护,节假日拥堵严重,厕所、座椅少得可怜,像一个不愿长大的老大哥,明明掉队了,却还端着架子。



再看东南亚国家,泰国推签证优惠,夜市干净又有趣;新加坡搞夜间动物园和滨海灯光秀;马来西亚和越南则用物价优势抢占“性价比”市场。它们都在用“欢迎你”的姿态拥抱游客。而香港呢?还在靠过去的港星效应和购物记忆吃老本。时代变了,游客不再只看情怀和免税价格,更看重服务、体验和这一路值不值得花。



旅游的本质是人与地的关系,是一次信任的交易。游客相信这座城市安全、包容、有温度,才会带着家人、揣着钱包,花上几千块甚至上万块来这里生活几天。但如果走在路上被白眼,吃个饭都担心被骂普通话,刷个短视频还可能看到有人把自己当笑料,那种被“排除在外”的情绪会悄悄积累,一点点把好感磨光。



尤其是对带娃的家长、带爸妈旅行的人来说,旅游不只是打卡,更要图个安心。没有干净的厕所、没有可坐的地方、没有温和的服务,这趟旅行就算再便宜,也让人累心。过去人们去香港,是因为它很像未来;而现在很多人不去香港,是因为它像回到了过去。



当然,香港并非没救。相反,它的底子、资源、文化氛围都还在。唯一缺的,是一颗真正想变好的心。要想赢回游客,靠降价促销是短暂的,靠宣传包装是虚的。真正能留住人的,是服务细节、态度转变和诚意重建。

第一步,是承认过去做得不够好,主动修复情绪裂痕。别再默认某些网红在社交平台上拉仇恨,也别再把内地游客当“赚钱机器”,而是当成真正的“朋友”。

第二步,是从小处着手,补足软硬件。哪怕是加几把长椅、做一套清晰的导视、培训服务人员的普通话和礼貌用语,也能带来实际的好感加分。



第三步,是用文化打造真正有魅力的旅游产品。别再只靠奢侈品店撑门面了,把老街、茶餐厅、港片场景、海港夜景,做成深度游、家庭游。

最后,要放下高姿态。一个城市能不能重新受欢迎,不取决于它曾经多红,而是看它能不能低头。不是低头求客,而是低头反思。什么时候真正懂得尊重、懂得改变,什么时候游客才会自愿回来。

香港若真想重回热搜,不如先学会如何真正“欢迎回家”。要把游客当客人,而不是当负担。等你真诚了,世界自然会再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