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以色列清退中国工人事件:十万劳工何去何从?

时间:2025-09-23 20:26:22 来源:热点菌本君 作者:热点菌本君

深夜时分,一条突如其来的热搜“以色列清退中国工人”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

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不是说好去以色列务工能赚钱吗?怎么还没站稳脚跟,就被“请”出来了?但仔细一看,这并非玩笑,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据悉,超过一万名在以色列打拼的中国工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其中近半数来自建筑行业。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这张出国“门票”,不惜背负十几万的中介费和贷款。本以为能借此改变命运,却没想到,等待他们的竟是失业和归途的迷茫。



这些工人,他们图的是什么?不过是想多挣点钱,给孩子交学费、给老人看病、在老家盖个像样的房子。他们远离家乡,白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晚上则数着星星思念远方的亲人。他们没有参与政治,也没有卷入冲突,却成了大国博弈下的牺牲品。

更令人心寒的是,有网友爆料称,在空袭警报响起时,以色列本地人可以优先进入防空洞避难,而中国工人却被拒之门外。他们只能自己寻找避难所,有的钻进混凝土管子,有的则趴在地上祈祷炸弹不要落在自己头上。



平时,他们被称赞为“技术好”“效率高”,但一旦有危险,就立刻被视为“外人”。这种待遇,难道不是“二等公民”的写照吗?

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好: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这实在不地道。

需要劳动力时笑脸相迎,遇到风吹草动就立刻将人扫地出门,连个过渡期都不给,这哪里是清退,分明是“甩锅”。

要知道,中国工人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轻易得到的。他们吃苦耐劳、手艺扎实,是许多国家都抢着要的“香饽饽”。



数据显示,中国建筑工曾撑起以色列建筑业近一半的劳动力。可以说,以色列的城市建设,离不开中国工人的一砖一瓦。然而,现在楼盖好了,人却要被“清理”了,这不是过河拆桥是什么?

当然,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们不应盲目站队。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拿普通人的饭碗和生命安全作为筹码。战争是国家之间的事,但打工人只是想活着、挣钱、回家。他们不是外交工具,更不该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现在,这些工人面临着两条艰难的选择:要么回国,但中介费打了水漂,回国后还需自费隔离、重新找工作;要么转战他国,但手续繁琐、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是亏。

而真正应该负责的人——那些收了天价中介费的公司、那些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管环节、那些在外交层面能发声的力量——却至今无人站出来承担责任。

这事儿也给所有想出国挣钱的老百姓提了个醒:国外并非遍地黄金,有时候,连生命安全都得自己负责。



你以为的“走出去赚钱”,其实也是“走出国门冒险”。签证、合同、安全、权益保障,哪一环出问题,都可能让你从“技术工人”变成“流浪打黑工”。

但话说回来,这些工人兄弟不该被遗忘。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他们远走他乡,不是为了当“牺牲品”,而是为了活得更有尊严。现在,尊严没了,安全也没了,总得有人拉他们一把吧?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尽快介入,帮助这些同胞争取合理补偿、安排安全撤离。别让他们流汗又流泪,出国挣个辛苦钱,最后连回家的路费都成问题。

也希望所有劳务中介和输出企业能够长点心:别光想着收钱,后续服务和风险预案才是真本事。别把工人当成“可消耗资源”,他们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



最后,我想说:世界再乱,人心不能乱。战争很冷,但人情不能更冷。他们不是“外籍劳工”三个字就能打发的符号,他们是我们的兄弟,是那个在异国他乡,蹲在水泥管里,还在想着“等回家给孩子买个新书包”的中国人。

这世道,谁都不容易。但再难,也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毕竟,盖楼的人,不该被时代的大楼压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