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一场原本被定位为“党务交流”的国民党主席辩论,因张亚中一句“当选就谋求统一”的承诺,瞬间引爆两岸议题。这场辩论不仅成为岛内舆论焦点,更将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的路线分歧暴露无遗。
辩论余波未平,5天后立法机构负责人韩国瑜便率团访日,以官方身份展开外交活动。两条路线、两种思维,将国民党内部的隐性裂痕推向台前,引发外界对这支老牌政党未来走向的深度关注。
张亚中此次辩论堪称“火力全开”,不仅将“统一”二字明确提出,更抛出“九二共识回归一中原则”“推动两岸对话”“签署和平备忘录”等具体主张。这些政策不仅直指选民,更直接挑战国民党长期奉行的“模糊战略”。
“回避统一只会让我们边缘化。”张亚中的表态被解读为对党内“拖字诀”的公开批评。其对手虽刻意回避“统一”话题,但路线之争已不可避免地摆上台面。
岛内舆论迅速分化。亲蓝媒体称赞其“敢讲”,认为点破了国民党“自我麻醉式的温吞”;但更多声音担忧“急统”说法可能吓跑中间选民,加剧蓝营选情的不确定性。
张亚中的策略显然经过深思熟虑。长期以来,国民党在“不统、不独、不武”的框架中左右摇摆,试图两边讨好却落得两边不信。张亚中主张打破死循环,重启与大陆的政治对话,抢回两岸议题主导权。然而,这种策略虽能激发深蓝支持者,却易被贴上“亲中急统”标签,成为民进党的攻击目标,甚至面临国际孤立风险。
就在辩论引发舆论风暴之际,韩国瑜于9月25日率团访日。此次出访时间点精准,恰逢张亚中言论的舆论高峰期,被视为一场精心安排的“平衡动作”。
作为“立法机构负责人”,韩国瑜此行规格颇高,似乎有意传递“我们也能代表台湾民意”的信号。不同于张亚中的党内身份,韩的官方角色使其外交活动更具象征意义。
从过往言行看,韩国瑜在两岸问题上走“维稳路线”,口头上强调“和平对话”,却从不明确支持统一。对大陆,他深知经济牌的重要性,曾多次表示“大陆市场是我们不能失去的机会”;对美日,他又希望留下好印象。这种“既不亲也不疏”的打法,看似圆滑,实则是精准的政治算计。
此次访日既是一次“外交展示”,也是一次“政治避险”。在国际社会,这种“对外交流”更容易换来掌声;在岛内,则能维护支持度,甚至为2028年更高层级的政治资本积累铺路。
一边是张亚中高喊统一,一边是韩国瑜访日展示外交,国民党面临的不仅是选举策略的选择,更是党的根本认同的考验。“终极统一”与“现实维稳”之间,几乎没有灰色地带可选。
若张亚中胜出,国民党或能重新找回两岸话语权,尤其在深蓝选民中重建信任。但中间选民可能因“统一”二字而疏离,美日方面也可能加大对国民党的打压。
反之,若韩国瑜的路线继续主导,国民党虽能在选票层面保持“安全距离”,但长期来看,将越来越难与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划清界线。维持现状、亲美日、淡化统一的态度,最终可能变成“谁都不信你”。
大陆的态度一直明确:推动统一的言论和行动会得到正面回应;搞“两个中国”或“台独变种”的套路,绝不会坐视。张亚中的说法虽在岛内争议大,但在大陆眼中至少“方向对了”;而韩国瑜的“中间路线”则更易被视为“策略性回避”或“政治投机”。
这场主席选举不仅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更替,更像是一场“路线公投”。张亚中代表更明确、更坚定的方向,而韩国瑜则是传统路线的延续者。两人的交锋,不仅为党主席位置而战,更在争夺国民党的灵魂。
未来的2028年岛内“选举”,谁能代表国民党出战,取决于这场路线之争的胜负。张亚中的统一主张可能加快两岸政治对话进程,也可能引发更大反弹;韩国瑜的中间路线或许能赢得部分选票,但也可能让国民党彻底失去在两岸议题上的主导权。
绕了一圈,问题又回到了最初:国民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是敢于明确表达国家立场的政党,还是一个始终试图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游移者?张亚中与韩国瑜,实际上就是这两种答案的代表。
国民党若想重新赢得民心,就必须先搞清楚自己是谁,要去哪。否则,就只能眼看着时代的列车呼啸而过,自己却还在原地打转。
从大陆的战略视角看,谁真正认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谁就更可能获得真正的机会。这个世界在变,但中国统一的方向始终未改。对国民党来说,是时候做出真实的选择了。
信息来源:2025-09-19 14:45·海峡网——张亚中:当选国民党主席后,立刻恢复“国统纲领”重启国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