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新赛季的脚步日益临近,联盟中绝大多数正值当打之年的角色球员,即便只能收获底薪合同或训练营合约,也大多已确定了新赛季的归属。然而,在这个本该尘埃落定的时刻,却有一位球员依旧在联盟的边缘徘徊,他就是29岁的前状元秀——本·西蒙斯。
上赛季,西蒙斯还曾为快船和篮网出战了50场比赛,但如今,他却迟迟未能找到新的下家。这样的落差,不禁让人感慨:曾经那个天赋异禀、被寄予厚望的状元郎,难道真的要被联盟所抛弃了吗?
回溯西蒙斯的职业生涯,自2016年以状元身份踏入NBA以来,他就一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从他的采访中,我们不难窥见其性格中的独特之处:他不喜欢城市的喧嚣,也不习惯被聚光灯所笼罩。然而,外界却期待他能够迅速适应NBA的节奏,成为球队的中流砥柱。但面对压力,西蒙斯却选择了逃避。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当年他与费城76人队之间的矛盾。训练本应是他重返赛场、证明自己的第一步,但他却在队内训练结束前直接离场。与其说他没有准备好身体状态,不如说是他的心理还没有做好面对压力的准备。
离开费城之后,背伤成为了西蒙斯职业生涯中的最大噩梦。短短三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两次背部手术,导致在背靠背的赛程中往往只能选择出战一场。这样的身体状况,让他难以成为球队的稳定轮换。而一支球队如果要把战术和资源倾斜给他,就必须付出额外的调整成本。但在有限的上场时间里,西蒙斯却很难打出匹配其身价的表现。
当初加盟篮网时,外界还曾期待他能在更自由的空间体系里焕发新生。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他的突破爆发力明显下降,起跳高度和对抗意愿也一并缩水。再加上右手终结的局限习惯,让对手能够轻易地限制他的进攻。
回看费城时期,西蒙斯的持球推进曾是快攻反击的一大利器。即便没有投射能力,他依然能靠终结能力和传球制造威胁。但在大伤之后,他的上篮命中率下降到了50%的水平,进攻端几乎就只剩下传球这一项技能。哪怕是在完全空位的情况下,他也常常选择把球再交出去,而不是自己直接完成进攻。这样的畏手畏脚,直接让他在进攻端逐渐边缘化。
外界也曾期待过他能转型为格林一类的短挡拆策应点,但他的近框抛投和终结手感却完全低一档水平。再加上对抗能力的下降,他很难撑起进攻枢纽的角色。无球端的空切走位也只能算合格,很难抵消他在空间上带来的劣势。
曾经,西蒙斯最大的卖点来自于他的防守能力。他能以接近后卫的速度去盯防小个子球员,也能用大前锋的体型去限制前场锋线。这样的西蒙斯,是任何球队都梦寐以求的防守拼图。但当横移能力下降后,现在的他已经明显跟不上顶尖后卫的脚步。虽然抢断和反击上偶有闪光,但也无法再复刻巅峰时期的外防价值。而内线护框又并非他的长项,自然很难转型为小球五号位的防守中枢。
进攻欲望的消失、防守压迫感的下滑,让西蒙斯的核心竞争力几乎在伤病和心理阴影中一并消磨殆尽。回望他的职业轨迹,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一进NBA就是费城的当家王牌,但短短数年之后,他就从球队基石跌落成无人问津的流浪汉。
也许,他依然拥有一手抛投,也能在转换中偶尔送出精妙传球。但当身体和信心一同滑落时,他的影响力也就很难再支撑起一支球队的耐心了。
而当年那些曾经落在他身后的球员,如今还在场上挥汗如雨、努力奔跑。至于天才西蒙斯,却可能永远停留在了起跑线上。或许,这才是他迟迟无队可签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