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超联赛的赛场上响起震耳欲聋的助威声,当湘超、赣超等省级足球赛事在社交媒体刷屏时,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浮出水面:为何当代中国人更愿意为城市球队欢呼,而非省级代表队?这种集体情感转向的背后,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新型身份认同的崛起。
从血缘共同体到城市共同体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熟人社会”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转变提供了关键视角。传统社会以30平方公里为半径构建血缘地缘共同体,人们通过共享方言、习俗和生活方式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这种紧密的社会结构被打破——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形成新的社会形态。
现代城市虽然被称为“陌生人社会”,却通过独特的文化整合机制重构了新型共同体。老乡会、行业联盟、兴趣社群等组织形式,在保留部分传统情感元素的同时,适应了城市生活的流动性特征。这种“半熟人社会”既保持了足够的文化一致性,又允许个体保持相对独立性。
省份认同的困境:规模与差异的双重挑战
与城市相比,省级行政区的认同构建面临天然障碍。以江苏省为例,苏州GDP长期领先省会南京,苏南与苏北在方言(吴语vs江淮官话)、饮食(甜口vs咸鲜)、文化传统(江南文化vs中原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多样性导致居民更倾向于认同“苏州人”“徐州人”等具体身份,而非抽象的“江苏人”。
湖南省的案例更具典型性。长沙作为省会聚集了优质资源,但永州、衡阳等地保持着强烈的本地认同。网民戏称的“十三低保”现象,揭示出省级认同在文化距离面前的脆弱性。当永州人与长沙人在口音、习俗上存在明显差异时,要求他们建立统一的“湖南人”身份显得力不从心。
足球联赛:城市荣誉感的现代仪式
省级足球联赛的火爆绝非偶然。在国足成绩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城市球队成为球迷情感寄托的新载体。苏超赛场上,苏州东吴与南通支云的德比战能吸引数万观众;湘超联赛中,长沙队与郴州队的对决常引发全城热议。这种直接的情感宣泄,远比抽象的省级认同更具感染力。
经济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青岛(GDP1.58万亿)与济南(1.28万亿)、大连(8431亿)与沈阳(7695亿)的对比显示,许多城市的综合实力已超越省会。这些城市的居民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城市优越感,更愿意强调“青岛人”“大连人”而非“山东人”“辽宁人”的身份。
城市:现代人的新乡土
从社会学角度看,城市恰好满足了现代人对归属感的双重需求:它既不像省份那样规模过大导致认同稀释,也不像乡村那样空间狭小限制发展可能。750万常住人口的南京与800万人口的苏州,既能提供足够的文化多样性,又能保持相对统一的地方认同。
这种新型共同体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地理范围的适中性(通常在数百平方公里)、文化特征的相对统一性、社会网络的半熟人化。当球迷为城市球队呐喊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确认这种新型身份认同——既非传统乡土的封闭,也非完全陌生的疏离,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现代归属感。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持续攀升,城市认同正在重塑社会结构。从南京到苏州,从长沙到永州,城市正在取代省份成为现代中国人认同的核心单元。那些为省级联赛欢呼的人群,本质上是在通过体育仪式确认:在这个流动的时代,城市为我们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情感容器——不大不小,刚好容纳我们的乡愁。
文|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