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餐饮品牌西贝再度陷入舆论漩涡,这次不是因为新品上市,而是被曝出“花钱雇人吃饭刷好评”的争议操作。据网友爆料,石家庄部分西贝门店通过第三方调研公司发布“神秘任务”,参与者需完成指定消费、拍摄视频、撰写体验报告等流程,即可获得150-320元不等的补贴。这一行为迅速引发公众对“数据造假”与“品牌诚信”的激烈讨论。
根据曝光流程,参与者需通过指定渠道报名,接单后按要求消费(如必须点选特定新菜),拍摄摆拍视频并撰写“真实体验”文案,最终提交审核通过后方可获得补贴。有博主晒出账单显示,一顿消费1185元的餐食,通过任务返还320元,表面看似“优惠”,实则被质疑为“花钱买好评”的成本分摊。
“服务员会直接问‘您是来做任务的吧?’,菜单都提前标好了必点菜品。”一位参与者透露,从点餐到评价全程需按脚本操作,甚至需描述“羊肉串的焦香与口腔融合度”等细节。这种模式被网友戏称为《舌尖上的KPI》,批评其背离了“真实体验”的初衷。
尽管西贝方面通过第三方公司操作以规避直接责任,但消费者对“模板化好评”的抵触情绪高涨。分析指出,此类任务吸引的多为“薅羊毛”群体,其敷衍的“环境干净、服务热情”等评价极易被识破,反而加剧品牌“水军”嫌疑。
更严峻的是,西贝近期已深陷经营危机。公开数据显示,其全国门店日营业额自9月中旬起骤降百万级,营收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与某网络意见领袖隔空对呛后,消费者“用脚投票”现象显著,甚至出现供应商退货堆积的尴尬局面。
市场人士对比指出,车企试驾补贴、手机体验机发放等常规操作均以“透明”为前提,而西贝的“地下任务”既未明确广告属性,又要求内容伪装成日常分享,存在误导消费者之嫌。一边发放体验费,一边在社交媒体宣称“坚持现做”,这种矛盾行为被批评为“又当又立”。
“消费者要的是热乎新鲜的饭菜,不是花钱请人演戏。”餐饮行业专家表示,企业遇危机时应聚焦产品本质,例如减少预制菜使用、提升现做菜品比例,而非依赖“好评任务”制造虚假繁荣。长期来看,胃的记忆比热搜更持久,品牌诚信终将接受市场检验。
目前,西贝尚未对争议作出正式回应,但其社交媒体评论区已涌现大量“求真务实”的呼吁。业内普遍认为,餐饮品牌若想重建信任,需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烟火气——毕竟,饭桌不是片场,顾客更不愿当“群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