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原本可能成为中超赛季经典的3-3进球大战,最终却因裁判争议而沦为舆论风暴的中心。上海申花与山东泰山的对决虽然已经落幕多日,但主裁判买买提江在中超第25轮联赛的“神秘消失”,以及VAR裁判顾春含被“降级”至中乙联赛的处罚,却让中国足协的“暗箱操作”逐渐浮出水面,再次将中国足球推向了公信力崩塌的边缘。
争议的种子在比赛第18分钟便已悄然埋下。申花球员汪海健的破门,源自队友李可对泰山门将王大雷的明显推搡干扰。这一足以改变战局的犯规动作,却被主裁判买买提江判定为进球有效。而更具争议的是,在第64分钟,山东泰山球员刘洋的传中球明确击中了申花后卫马纳法张开的手臂。慢镜头清晰显示,其手臂超出了自然防守姿态,属于典型的可判点球场景。然而,当VAR裁判顾春含第一时间介入提醒时,转播画面却捕捉到了主裁判买买提江满脸不耐烦,直接拒绝查看回放的画面。这两次关键错判,让泰山队从可能领先沦为了平局,球员赛后瘫坐球场的画面,成为了公平缺失的刺眼写照。
赛后,山东泰山俱乐部迅速提交了申诉,直指判罚违背规则、严重损害了球队权益。然而,中国足协却很快驳回了这一申诉。在评议报告中,“李可动作是自我保护”“马纳法手球需问国际足联专家”的说法,被球迷嘲讽为“自欺欺人”。山东媒体更是拿出了铁证:转播画面显示VAR确实在检查手球事件,麦麦提江与VAR的沟通超过了1分钟,这与足协“视频裁判未介入”的说法完全相悖。
就在公众对评议公正性产生强烈质疑时,中超第25轮裁判指派名单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主裁判买买提江的名字彻底消失,而曾提醒其错判的顾春含,则被降级派往了中乙联赛担任VAR裁判。这种“公开力挺、私下处罚”的操作,暴露了足协的自相矛盾——既不愿公开承认判罚错误,怕动摇裁判权威;又不得不通过内部处理来平息怒火,却最终陷入了更大的信任危机。更荒诞的是,提醒错判的顾春含反而遭到了“连降两级”的处罚,这种逻辑让外界猜测背后存在更深层的利益考量。
此次风波并非孤例。从2002年龚建平受贿案,到2010年陆俊等“金哨”落马,中国足球裁判界的公信力早已伤痕累累。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足协有人卷入了黑哨事件,这种“后遗症”让每次错判都难逃“阴谋论”的联想。此次焦点战放弃外籍裁判、选择曾多次执法泰山队出现争议的买买提江,更让“保花说”等猜测愈演愈烈。
中国足协的“暗处理”本质上是对问题的逃避。正如当年南勇以“治病救人”为由包庇黑哨遭法学专家驳斥一样,如今的遮遮掩掩同样违背了公平原则。当管理方将“面子”置于“公平”之上,用模糊处理代替透明问责时,不仅让“黑哨后遗症”持续发酵,更让中超联赛的根基不断动摇。
从球迷高呼“黑哨”到俱乐部无奈申诉,从裁判拒绝看回放到中国足协自相矛盾的处理方式,鲁申之战的余波不过是中国足球乱象的又一次重演。当“暗处理”成为应对争议的惯性操作时,中国足球注定难以摆脱“笑料”的标签,而真正受伤的,是仍在坚守的球迷与中国足球的未来。
(图片均来自网络图库,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