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吃饭七分饱”被推翻了?医生:过了65岁,吃饭尽量要做到这9点

时间:2025-09-25 15:49:41 来源:朗威游戏说 作者:朗威游戏说



“吃饭七分饱”这句话,几乎成了很多人养生的口头禅。但你知道吗?年过65岁,这条“金规玉律”反而可能不再适用。



老年人的身体不像年轻人那样“油盐不进”,一顿饭吃少了,可能不是在延年益寿,而是在透支健康。

临床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老人吃得太少,脸色发黄、气力不足,反应慢、走路飘。有人以为是“老了正常”,其实很多时候,是营养不够、能量供不上,身体在悄悄地掉队。

65岁之后,吃饭这件事,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吃得对、吃得稳、吃得足。

误区一:七分饱是节制?对老年人可能是亏待



年轻人怕胖、怕三高,讲究“吃七分饱”。但到了老年,基础代谢率降低胃排空速度变慢,再加上味觉减退、咀嚼力下降,进食量本就不多,再刻意吃少,结果就是:吃进去的没多少,吸收的更少

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每日摄入热量低于1200千卡,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跌倒骨折风险都会显著增加。而这类低摄入状况,在“吃七分饱”的老年人中并不罕见。

建议:65岁后,吃饭要吃到八九分饱,尤其主食、优质蛋白不能省。

误区二:少吃才清淡?其实是“清汤寡水”的营养危机



很多老人追求清淡,餐桌上常常是白米粥、青菜汤、几片豆腐。看起来健康,其实长期摄入过少脂肪和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水肿、免疫力差、伤口愈合慢

血液中的白蛋白就像“营养运输车”,吃得太清淡,运输车都停工了,身体哪来的修复原料?

蛋白质这东西,不是肌肉男的专利。老年人更需要它来维持肌肉质量、合成免疫因子、修复组织细胞

建议:每天至少摄入60克蛋白质,鸡蛋、牛奶、豆制品、鱼肉轮着来。清淡≠清空营养。



误区三:怕三高不敢吃肉?反而加速衰老

不少人一查出血脂高、血压高,就把肉类一刀切。结果是,肌肉没了、骨头酥了,肌少症、骨质疏松、跌倒骨折、卧床并发症一气呵成

肌少症不是健身房的烦恼,而是老年人的隐形杀手。研究指出,70岁以上人群中,肌少症的患病率接近30%,而摄入蛋白质不足是主要诱因之一。

建议:不吃肥肉可以,但鱼肉、瘦肉、鸡胸肉、虾仁要常吃。平均每天一掌心的量,才能稳住肌肉和骨骼。



进餐第一关:吃得下

很多老人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下”。胃口差,饭量小,容易饱,看着饭碗就烦。这时候,靠“增加餐次”比“加大餐量”更有效。

建议:每天三正两加,三顿饭+上午下午各一顿小点心。比如上午一杯牛奶、下午一个鸡蛋或豆浆,既不增加胃负担,还能分批补营养。

进餐第二关:咬得动

牙不好,吃啥都费劲。菜一硬、肉一柴,老人就直接放弃。久而久之,饮食结构越来越单一,营养摄入泛白米+玉米粥+烂青菜,实在是吃了个“寂寞”。



建议:肉类做成肉末、鱼去刺打成泥、蔬菜切细炖软。厨房刀工和火候,决定了老年人的营养命运。

进餐第三关:吸收得了

有些老人明明吃得不少,却还是瘦、虚、体能差,问题往往出在“肠道吸收”。胃酸减少胰酶分泌不足肠道菌群失衡,这些都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老化”。

研究显示,70岁以上人群维生素B12缺乏率超过35%,而这会导致贫血、认知下降、手脚麻木。

建议:适当吃些发酵类食物,如酸奶、纳豆;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族;长期腹胀、便秘、腹泻应及早就诊,排查吸收障碍。



进餐第四关:吃得对时间

不少老人饿了才吃、困了才睡,作息不规律,吃饭时间更是“随缘派”。但对老年人来说,规律的进餐时间能帮助胃肠形成条件反射、提高吸收率,还能稳定血糖与体能节奏

血糖波动,像过山车一样,会让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问题。

建议:固定时间吃饭,早餐不晚于8点,晚餐不迟于6点半,规律作息是延缓衰老的秘籍之一。

进餐第五关:吃得有滋味

味觉迟钝、食欲下降,再加上“不能吃咸”,不少老人吃饭像嚼蜡,越吃越没劲,越没劲越不吃,形成恶性循环。



但“淡”不代表“寡”。低钠饮食可以做得有风味,关键在于调味方式。

建议:用葱姜蒜、香菇、海带、柠檬、醋、香料增强风味,代替盐;用鸡汤、骨汤提鲜,少放酱油味精。吃得香,才吃得进。

进餐第六关:吃得不孤单

你可能没想过,独居老人吃得最差。调查显示,独居老人的营养不良风险比同龄群体高出近50%。一个人吃饭,没胃口、没话说、没心情,饭桌成了最孤独的地方。

建议:鼓励家庭共餐、邻里搭伙、社区食堂;子女多陪吃饭,不只是陪,是在“投喂生命力”。



进餐第七关:吃得够水分

老年人对口渴的感知变弱,加上怕夜尿、不爱动,不少人整天水喝得极少,导致血液浓稠、便秘、泌尿感染、脱水晕厥等问题高发

细胞脱水会直接影响大脑功能,表现为反应慢、记忆力差、情绪低落。

建议:不等渴就喝,每天1500-1800毫升水,分次小口慢喝;可通过汤、粥、水果、蔬菜补水,晚饭后减少饮水避免夜间频尿。

进餐第八关:吃得有准备

吃饭不是到了饭点才想吃啥。对老人来说,“临时应付”很容易导致营养结构失衡。提前准备,是对身体的一种照顾。



建议:每周制定简单饮食计划,主食+蛋白+蔬菜+水果+坚果+奶,一天不能少一类;尽量食材多样化,颜色越丰富,营养越均衡。

进餐第九关:吃得不怕吃药

不少老人有基础病,吃药多,一到饭点就怕“药多饭少”,干脆少吃。但不少药物必须在餐后服用,空腹反而伤胃、影响药效

建议:先吃饭再吃药,必要时小点心垫底;如需空腹服药,应由医生明确指导。别让“怕药”耽误了吃饭这件正事。



吃饭这件事,看似平常,其实藏着老年人一整天的精神气、抵抗力和活力基础。每一口饭,都是在给身体“充值”。

65岁之后,别再一味追求“七分饱”的清瘦感,而要追求吃得足、吸收好、身体硬朗有底气。不是吃得少才叫养生,而是吃得对,才是真正的长寿。

别让“养生”变成了“养病”的开始,别让“清淡”变成了“清空营养”的陷阱。每一位老人,都值得被好好吃饭、被温柔照顾。



参考文献: [1]李宁,陈建国.老年人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与干预策略[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1,29(3):180-184. [2]王晓红.我国老年人膳食营养状况及对策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38(2):145-149. [3]张宏杰,刘颖.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结构与肌少症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5):502-507.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