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为何被俄国割占的土地难以收回?历史与现实的深层解析

时间:2025-09-25 17:14:02 来源:芳芳历史烩 作者:芳芳历史烩

在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推送。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



当香港、澳门陆续回归祖国怀抱,台湾问题也进入和平统一的关键阶段时,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浮现:为何中国能通过和平谈判收回被英国、葡萄牙租借的土地,却难以收回被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永久割让的154万平方公里领土?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国际法理、地缘战略与现实政治考量。



条约性质差异:租借与割让的法律分野

1898年,英国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及200余个岛屿,租期99年。这一“租借”性质与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永久割让中国领土的行为存在本质区别。根据海牙国际法,租借地存在明确的返还期限,而割让地则涉及主权永久转移。

1858年《瑷珲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北京条约》进一步割让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库页岛。这些条约明确使用“永归俄属”等表述,从法理上奠定了俄国对土地的永久占有权。



更值得关注的是,1860年恭亲王奕䜣为求英法联军撤离北京,竟请求沙俄调停,这一决策直接导致《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再失100万平方公里领土。法理上的模糊表述(如条约未明确划定中部地区边界)更成为俄方扩张的借口。

地缘战略价值:不可替代的军事经济命脉

香港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功能可被新加坡等港口替代,但外东北对俄国的战略意义无可替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作为太平洋舰队基地,是俄国东出太平洋的唯一不冻港;西伯利亚大铁路终点站的存在,使该地区成为连接欧亚的交通枢纽;黑龙江流域的森林、矿产资源及肥沃土地,更支撑着俄国的远东经济发展。



这种战略价值差异导致中英、中葡谈判与中俄交涉的本质不同:英国可放弃远东贸易港,但俄国绝不会交出太平洋门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海参崴已成为远东最大港口,伯力发展为重要工业中心,数百万俄裔居民已将此地视为故土。

实力对比演变:国际政治的现实逻辑

1984年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时,英国国力已衰落至无法维持殖民体系。新界租约到期后,英方不得不接受“一国两制”方案。葡萄牙对澳门的管理更是力不从心,1999年回归成为必然。



反观俄国,即使苏联解体后最虚弱时期,仍保持世界最大领土国地位,拥有庞大核武库与军事力量。更关键的是,这些土地已深度融入俄国行政体系与社会结构。要收回土地,意味着迫使数百万俄裔居民迁移,这在国际法与道义层面都面临巨大阻力。

国际法困境:既成事实的法律效力

1689年《尼布楚条约》曾确认黑龙江流域为中国领土,但19世纪中叶后,沙俄趁中国内忧外患之际,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大肆扩张。现代国际法虽规定不平等条约可被推翻,但《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同时承认,长期执行的条约可能产生既成事实效力。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2004年边界补充协定,从法律层面确认了现有边界。这与港澳回归依据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形成鲜明对比——中俄边界缺乏支持中国主张的国际法律文书,反而通过双边条约固化了现状。

现实政治考量:战略协作的优先性

中俄4200公里共同边界及在能源、军事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使领土问题让位于战略协作。当前国际格局下,维持中俄关系稳定符合双方核心利益。这种现实政治考量,往往超越历史情感与法理争议。



历史不能改写,但现实需要智慧应对。中国在成功解决港澳问题、推动台湾和平统一的同时,对中俄边界问题的处理展现了务实外交风格。这或许正是大国博弈中,在维护核心利益与保持战略定力之间的平衡之道。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新中国外交历史回顾》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网:《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
北京政法网:《历史上的今天》系列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