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某科技峰会的后台,70 岁的凯文・凯利被年轻创业者围住:“KK 老师,现在做什么能赚大钱?” 他慢悠悠剥开一颗坚果:“未来十年,你会发现赚钱就像在沙漠里淘金,砂子越来越多,金子越来越少。” 台
下有人笑他悲观,他却指着窗外车流:“看见那些外卖电动车了吗?十年前他们送的是披萨,现在送的是‘9.9 包邮’的袜子 ,这就是微利世界的缩影。”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创业者的热咖啡上。
我们总以为 “互联网 +” 能带来暴利,可凯文・凯利早在《失控》里预言的 “分布式商业”,正把每个行业碾成薄如蝉翼的利润层。
从餐饮到制造,从零售到服务,曾经的 “躺着赚钱” 变成 “跪着讨生活”,而普通人突围的关键,藏在松鼠屯粮的本能里。
那些还在幻想 “一夜暴富” 的年轻人,那些死守传统生意的中年人,那些抱怨 “钱越来越难赚” 的打工人,可能从未想过:你对 “利润” 的执念,正在把你推向更穷的深渊。
凯文・凯利在《失控》里写过一个寓言:19 世纪的捕鲸船能赚回十倍成本,现在的石油公司却要在深海打千米油井才能勉强回本。“利润就像退潮的海水,裸泳的人终将暴露。”
他说这话时,正看着某电商平台把纸巾价格压到 “每包比矿泉水还便宜”。
这就是第一个反常识的真相:微利时代不是利润减少,而是利润模式彻底重构,从 “暴利收割” 到 “毫厘必争”。
你以为开个奶茶店能赚 50% 毛利?实际上房租、人工、原材料吃掉 45%,剩下 5% 还要应付袋鼠抽成、某视频平台推广和差评赔款。
我表哥的服装店就是典型例子。
五年前他卖一件羽绒服能赚 300,现在同样款式只能赚 30。“不是我不想涨价,” 他指着某快时尚品牌的广告,“人家 99 元三件还包邮,我这 299 的标价在直播间连个水花也溅不起来。”
更要命的是,顾客买回去穿两天就申请 “七天无理由退货”,吊牌剪了,衣服起球了,最后他只能自认倒霉。
微利时代的残酷,在于你的利润空间不仅被同行挤压,还被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吸血。
工厂为了接单,把利润压到 3%;经销商为了走量,再砍 2%;平台为了流量,又抽 5%,最后到你手里的,可能只剩 “象征性的零头”。
就像某制造业老板的自嘲:“我不是在做生意,是在给银行打工(还贷款)、给员工打工(发工资)、给平台打工(交佣金)。”
凯文・凯利在《5000 天后的世界》里预言:“未来所有行业都会变成‘蚂蚁经济’, 每个环节都像蚂蚁搬山,靠无数微小利润堆出生存空间。”
看看那些在多上卖 “9.9 包邮” 数据线的商家,他们不是傻子,而是用 “单品亏 1 毛,销量百万件” 的策略,在微利的夹缝中求生存。
更可怕的是,微利时代正在摧毁传统的 “规模优势”。
以前开十家分店能降低成本,现在十家分店意味着十倍的管理复杂度和风险。
我邻居王阿姨开了三家包子铺,期间关了两家,剩下一家每天卖 300 个包子,刚好够付房租和自己的退休金。“开分店?” 她摇头,“现在多开一家就多一份亏的风险。”
这就是微利世界的终极悖论:你越想扩大规模,反而越容易被规模反噬。
就像某连锁火锅店,为了扩张疯狂开店,结果食材成本控制不住,单店利润从 20% 跌到 5%,最后不得不关店止损。
凯文・凯利在《必然》里讲过一个故事:亚马逊雨林的松鼠会把坚果藏在不同的树洞里,有的树洞被雨水泡烂,有的被猴子偷走,但总有几个能熬过旱季。“这就是微利时代的生存智慧,” 他说,“不是把所有坚果放在一个洞里,而是让每个洞都有独特的价值。”
这就是第二个颠覆认知的点:松鼠法则不是让你存钱,而是让你 “储存反脆弱的能力”,把时间、精力、资源转化为别人拿不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