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诗华
在鲁沪大战落幕两周后,中国足协终于对山东泰山队的申诉作出正式回应,结论明确:不存在点球判罚。这一结果虽未超出预期,但足协宣称“参考国际足联裁判专家意见”的表述,却让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根据足协发布的评议文件,山东泰山俱乐部认为上海申花13号球员存在手球犯规,且阻碍了本方有威胁的进攻,应判罚点球并出示黄牌。对此,评议组援引国际足联专家意见称:“申花13号队员虽跳向球路并张开手臂扩大防守范围,但视频无法确认球与身体的接触点是否在规则定义的‘手臂范围’(腋窝以下)。”基于此,评议组支持主裁判不判罚点球及VAR不介入的决定。
足协的官方解释看似严谨,实则漏洞百出。首先,所谓“国际足联裁判专家意见”缺乏透明度:专家身份未公开,意见传递方式(邮件、电话或社交工具)未说明,更未提供原始沟通记录。若真以国际标准为参照,为何不敢公开专家姓名及意见原文?
其次,关于“接触点是否在手臂范围”的判定存在逻辑矛盾。评议组承认视频证据不足,却直接支持主裁判不判点球的决定。然而,根据规则,当判罚存疑时,主裁判应通过VAR回放确认。但本场主裁麦麦提江未查看回放便做出决定,其与VAR裁判顾春含的沟通内容也未公开。这种“模糊处理”难免让人质疑裁判的公正性。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足协并不缺乏国际级裁判资源。截至2025年1月,共有32名中国裁判入选国际足联名单,其中马宁、傅明等7人担任十一人制男子国际级裁判。如此庞大的专家库,本应为判罚提供有力支持,但足协选择“匿名引用”的方式,反而像极了“皇帝的新装”——看似权威,实则经不起推敲。
鲁沪之战的点球争议,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程序公正的讨论。正如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中的经典台词:“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当足球判罚沦为“罗生门”,受损的不仅是球队的利益,更是公众对竞技体育公平性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