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联大145国赞成票压倒美以,中国两纸公约戳破美国霸权

时间:2025-09-27 12:31:03 来源:沈言论 作者:沈言论

9月19日的联合国大会,一场看似“走流程”的投票,却引发了全球关注。



最终,145个国家投下赞成票,仅美国、以色列、密克罗尼西亚、帕劳、加拿大五国反对。这场压倒性的投票结果,不仅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感到震惊,更将美国长期“护着以色列”的操作暴露在全球视野之下。

内塔尼亚胡的“后背发凉”时刻,源于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发言时,直接掏出两本国际公约——《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与《联合国特权与豁免公约》,将美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揭露无遗。



事件的导火索,可追溯至三天前的9月15日。以色列突然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而多哈长期作为中东斡旋加沙冲突的“中间人”,承担着哈马斯与以色列停火、人质释放等关键沟通任务。以色列的轰炸,无异于直接扇了斡旋方的脸。

阿拉伯国家联盟连夜召开会议,50多个伊斯兰国家紧急聚集多哈,集体谴责以色列,并宣布将采取外交与经济双重手段施压。紧接着,联合国安理会罕见地全票通过了谴责以色列的声明,连美国也投了赞成票。然而,当安理会讨论停火与人质释放草案时,美国却直接行使一票否决权,将国际干预拦了下来。



美国的“缓兵之计”并未能掩盖其真实立场。当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计划亲赴纽约联大发言控诉以色列时,美国作为东道国却拒绝发放签证,迫使阿巴斯只能通过视频连线参会。这一明目张胆的举动,直接将巴勒斯坦排除在了“国际议事桌”外。

投票当天,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的办公室里盯着电视屏幕,或许还认为这不过是个“形式投票”,美国会继续为其兜底。然而,当145票赞成的结果出现时,他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全球超过八成的国家站在了巴勒斯坦一边,而以色列与美国及几个太平洋岛国却成了少数派。这哪是“程序性通过”?分明是全球外交场域给以色列画了条“红线”。



更令内塔尼亚胡措手不及的是,中国代表耿爽在发言中直接点名美国,称其长期以来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选择性执法,既不遵守国际法,也不尊重联合国规则。耿爽还掏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联合国总部协定》和《联合国特权与豁免公约》,强调所有国家在联合国的代表都应享有平等权利,包括领导人参会的权利。美国拒绝阿巴斯入境,就是撕毁了自己当年签下的规矩。

这些公约是联合国运转70多年的“地基”,若大国想遵守就遵守,不想遵守就不遵守,那联合国与“过家家”何异?中国并非要“找美国麻烦”,而是用现有的国际规则告诉它:你可以护着盟友,但不能把规则当擦脚布。



内塔尼亚胡本想“硬扛”国际压力,但欧洲国家对以色列的积怨已久,他的举动直接将更多国家推到了对立面。外交层面,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都在考虑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一旦更多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在国际上的“国家身份”将更加稳固,以色列一直拒绝的“两国方案”或许真要往前推进。

以色列之所以敢如此强硬,一直是因为美国在背后“兜底”。从情报共享到每年38亿美元的军援,再到安理会上帮着挡议案,美国几乎把以色列护得“密不透风”。



然而,这次美国的立场明显与全球大部分国家相悖。就算它想护着以色列,也架不住大家的反对。中国甩出的两纸公约,戳破了美国的“霸权幻觉”——规则是大家定的,不是美国的“私产”。

这场投票的影响,早已超过了投票本身。以色列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国债评级机构穆迪已经下调了其主权信用展望,理由是“国际孤立加剧”。谢克尔汇率两周内跌了3%,进口成本飙升。此外,以色列与卡塔尔的天然气合作也因多哈被炸而告吹,东地中海的天然气供应可能受影响,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或将再次上涨。



内塔尼亚胡本以为“拖”能解决问题,可现在看来,拖只会让情况更糟。国际社会的孤立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越来越多国家达成的共识: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早已超过了“自卫”的界限,必须停火。

中国的做法并非要“选边站”,而是维护多边规则。在巴以这种情绪化的议题上,用公约和法律说话,比喊口号有用一百倍。



这场联大投票,不是偶然,而是以色列这么多年行动攒下总爆发的必然。从2023年冲突爆发到现在,加沙已有6万多平民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孩子和老人。国际社会忍无可忍,内塔尼亚胡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

他以为美国会一直帮他扛,以为国际社会不会真的联合起来。可事实是,当145个国家同时举起手,当规则被摆到台面上,以色列的“孤岛效应”只会越来越明显。



这个世界,不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而是规则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