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速体育9月27日讯,近期中超联赛中,多场比赛在补时阶段上演了绝平的精彩戏码,引发了球迷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自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以来,关于超长补时的讨论便一直未曾停歇。这一举措的初衷在于增加净比赛时间,以弥补比赛过程中因各种中断而造成的时间损失。
然而,《东方体育日报》指出,结合中超联赛的实际情况,超长补时在某些场次中确实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战役中,超长的补时时间往往让比赛双方球员消耗过度,影响了比赛的整体质量和球员的健康。
自2024赛季起,中超联赛引入了“精确补时”制度,对受伤球员治疗、换人、点球、红牌、庆祝进球以及VAR介入等环节进行严格计时。这一举措使得整个赛季的平均净比赛时间达到了54分01秒,超过了2023赛季的50分51秒,甚至已经超越了J联赛。超长补时的初衷是为了避免球员在场上因非竞技原因消耗时间,提高比赛的观赏性,这一初衷无疑是积极且正向的。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超长补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本赛季中超第17轮比赛中,浙江队与云南玉昆队的比赛时长达到了惊人的116分钟,两个半场补时相加达到了25分钟,相当于多踢了一轮加时赛。同样,大连英博与山东泰山的比赛中,上下半场补时也达到了15分钟。而在上海海港客场同长春亚泰的比赛中,上半场补时达到12分钟,下半场补时也达到11分钟。在夏季炎热的高温天气下,长时间的比赛对球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消耗。
相比之下,外籍主裁在执裁过程中对于补时的拿捏显得更有针对性。以上个月进行的上海德比为例,主裁塔基在下半场的补时达到了12分钟,这其中包括了双方因激烈拼抢或最后时刻比赛碎片化导致的比赛中断。然而,在8月24日海港主场对阵天津津门虎的比赛中,上下半场相加补时也不过才8分钟。这表明,对于超长补时的概念并非完全的“一刀切”,主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