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杨兰兰案再引热议:两次缺席庭审,底气从何而来?

时间:2025-09-28 22:05:58 来源:李昕言温度空间 作者:李昕言温度空间

近日,杨兰兰的案件再次成为舆论焦点。9月26日,该案在悉尼再次开庭审理,然而与上一次相同,杨兰兰本人并未现身,甚至未通过视频方式出庭,仅由其代理律师独自到场应对。这已是她第二次缺席庭审,引发了广泛质疑:为何杨兰兰能两次“缺席”?她的底气究竟源自何处?

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缺席了。

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追溯至今年7月26日凌晨三点半。当时,23岁的杨兰兰驾驶一辆劳斯莱斯在悉尼街头与一辆奔驰相撞,导致奔驰车上一位52岁的司机重伤入院。这绝非一起小事故,普通人遇到此类情况,往往会焦头烂额。



起初,法院以“不当行为造成人身伤害”对杨兰兰提出指控,但随后该指控被撤销。然而,她仍面临四项指控:

  • 过失驾驶致人重伤
  • 危险驾驶致人重伤
  • 未向警方提供驾驶人或车辆资料
  • 拒绝或未能接受呼吸测试

其中,“危险驾驶致人重伤”的指控尤为严重,一旦成立,轻则罚款,重则面临牢狱之灾。按常理,被告应亲自到庭,以诚恳态度向法官和公众交代。但杨兰兰却两次缺席庭审。

那么,她为何敢“不出庭”呢?



对于这一疑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法律层面:律师团队强势

在澳大利亚的司法程序中,许多初期庭审确实可由律师代为出席,尤其是在案件仍处于审理前期时。若律师经验丰富、手段娴熟,便能替被告最大限度地规避舆论和心理压力,使其本人尽量少抛头露面。杨兰兰可能采取“走程序”的策略,先让律师挡在前面,自己最后再出庭。且其律师团队敢于如此操作,表明对案情有一定把握。

2. 社会层面:身份引发关注

杨兰兰并非普通打工女孩,她驾驶劳斯莱斯凌晨上路,这本身就彰显了其家庭条件的非同一般。在一些人看来,豪车车主背后往往拥有雄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能助其聘请顶尖律师,还能为其带来心理上的“底气”。

3. 舆论层面:关注度下降

第一次庭审时,门外聚集了数百人,大家都想一睹这位劳斯莱斯女司机的真容和态度。但到第二次庭审时,门外的民众明显减少。对她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信号”:风头已过,大家的关注度降低,她自然可以不必急于露面。

4. 心态层面:可能认为问题不大

被撤销的指控说明其辩护已取得一定成效。剩下的罪名虽严重,但在某些情况下仍有机会减轻甚至争取缓刑。她本人或许认为,大不了赔偿、罚款或进行社区劳动,不一定非得坐牢。因此,她的心态相对放松,甚至可以“暂时缺席”。



然而,从普通人角度来看,此事显得颇为刺眼。毕竟,酒驾致人重伤绝非小事,而是触碰了法律红线。一般人若犯下此类错误,即便家境富裕,也得乖乖出庭认错,接受法律裁决。

杨兰兰的两次缺席,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她是否在“拖时间”?是否想等舆论热度彻底过去?这些疑问比案件本身更令人不安,因为它们牵扯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接下来的关键节点是10月17日。



根据法院最新要求,10月17日的庭审,杨兰兰必须亲自到场。若她届时仍不出现,必将引发更大质疑,甚至可能影响法官对她的观感。

换言之,之前的两次缺席或许还能以“法律程序允许”为由解释,但下一次,她已无理由再逃避。届时,她的态度、言辞都将直接影响判决走向。

她现在最需要明白的是: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便能在法律上争取轻判,但如果一直给人一种“逃避”的印象,她即便在判决上赢了,也会在舆论上彻底输掉。

10月17日,将是她真正站到公众和法律面前的时刻。那一天,才是决定她命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