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市长支持与市场运作: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双轨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5-09-29 18:23:52 来源:江湖马拉松 作者:江湖马拉松



在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往往与市长支持紧密相连,成为一项典型的“一把手工程”。特别是新创办的赛事,若缺乏市长的强力支持,很难顺利举办并达到预期效果。即便是那些已经成名、举办多年的赛事,由于马拉松赛事涉及大量公共资源,仅凭组委会和运营商的力量,也难以完全推动。

优秀的马拉松赛事,必然需要走向市场化道路。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办赛体系下,涉及公共资源的强势部门往往难以被市场力量所推动。此时,市长的一句话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使问题迎刃而解。因此,马拉松赛事既离不开市场,也离不开市长的支持。理想的状态是市场主导,但在很多地方,市长的支持往往比市场力量更为有效。



于是,许多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成败,往往取决于领导的支持程度。遇到一个支持马拉松的市长,赛事就能持续向上发展。然而,最令人担忧的并非市长不闻不问,而是市长过度干预,凌驾于市场之上,这样的马拉松赛事往往显得相当“脆弱”。

正如马拉松江湖此前发布的《四不像,马拉松IP打造任重而道远》一文所指出的,特约撰稿人胡平曾感慨道:“由于地方党政一把手更替频繁,赛事运营缺乏连续性,运营公司话语权往往较弱,稳定培育IP更是难上加难。”在现阶段,大多数赛事仍然需要一个支持马拉松的市长。然而,市长的热心支持有时也会对赛事的市场化运营带来“困扰”,运营商往往只能默默承受,扮演好背锅的角色。

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只能在市长与市场之间游弋,逐步建立起办赛的市场化体系,寻找一条能够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市场有多重要?

举办马拉松赛事并非用爱发电,大型赛事需要数千万的支出,中小型赛事也需要数百万的费用。只有确保了这些资金,比赛才能顺利落地。

在过去几年,作为主办方的政府往往手头宽裕,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财政支持都是常见的。然而,近年来,在财政紧缩的大背景下,这方面的费用大幅下滑,甚至消失。另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是赞助费,这既取决于企业的财力,也取决于企业的意愿。

不少赛事在办赛费用上开始捉襟见肘,而这两年的赛事又陷入了不断内卷的境地,使得市场的健康状况堪忧。马拉松赛事作为城市的脸面,主办方往往高度重视,不断地往赛事上“加戏”,至于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则显得并不重要。



马拉松赛事在不同人眼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它可以是一场大聚会,也可以是一个城市秀,但归根结底,它就是一场比赛,应该遵循办马拉松的专业性来进行。

按照倒计时来推算,在什么时间节点干什么,其实都是有章可循的。而且马拉松赛事涉及面广泛,一切都按部就班,便是一个完善的市场。我们并不是要刻板地套用模式,但大方向上不能出现问题。

例如,报名启动的时间点,大家发现了吗?在这几年成都马和上马先后成为大满贯候选赛的锤炼下,很多赛事都有意识地跟国际接轨,与市场携手,这是个好迹象。

最核心的是,具有市场性的马拉松赛事才更稳定、更具可持续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市长在其间的影响力和破坏力。



市长才是内核!

在一场马拉松赛事刚起步、品牌未形成时,市长的加持是举足轻重的。冠名赞助需要市长协调,公共资源的协调也需要市长出面。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办赛难度较大,只有市长的强势介入,一切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

然而,真正懂马拉松的市长并不多,他们大多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处理马拉松的各类问题。市长又是大忙人,这必然会导致马拉松的一些决策拖而未决,影响了整个赛事的节奏。

有些市长比较热心,会有较多的点子、设想。在现有体系下,领导一席话,下面就得积极落实。这样超市场的行为,很容易“好心办坏事”。



随着市长任期的更迭,城市马拉松赛事也会变来变去。因此,迄今为止,国内能够打造成功的赛事IP屈指可数。

我们有些城市的马拉松赛事,想起来就办一下,不想办就空两年。市长的意图往往左右着这种局面。当然,市长也不是万能的。例如,某城市市长很喜欢体育,希望各个区都办马拉松,大家积极响应,一时间煞是热闹。然而,书记的兴趣在其他地方,以封路扰民的名目,大刹马拉松之风,最终一地鸡毛。

还有一场隔几年办一次的赛事,书记想办,市长没什么兴趣。有些职能部门便狮子大开口,要费用,导致赛事一度搁浅。有个背景是书记快要调走了,不然也不会这样。这些充分表明,市长在办马拉松的过程中固然重要,但能形成市场体系,才会走得更稳、更远、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