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以色列的长期博弈中,伊朗情报部门终于打出一记“重拳”。据环球时报报道,伊朗情报部长哈提卜公开宣布,其情报人员成功渗透以色列一处核设施,获取并转运了数百万页敏感文件,内容涵盖核武器研发计划、升级方案以及与美欧的合作项目,甚至确认了189名以色列核科学家的身份和住址。这一行动被视为伊朗对以色列的“反击第一枪”,标志着中东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
几个月前,伊以冲突中以色列情报部门凭借对伊朗的高度渗透,成功“斩首”多名伊朗高层,而伊朗情报部门则显得被动。伊朗情报部长哈提卜本人也曾是以色列“定点清除”行动的幸存者之一,这种情报能力上的差距曾被视为伊朗的“耻辱”。
然而,此次伊朗若真掌握了以色列核相关的核心文件,将直接动摇以色列的“模糊战略”。以色列长期通过不承认也不否认拥核的方式维持核威慑,国际社会虽默认但无法追责。但伊朗获取的文件若包含迪莫纳核设施的技术图纸和军工生产链细节,将把以色列“偷偷搞核”的证据公之于众。国际原子能机构若拿到这些材料,可能重启调查,使以色列陷入“非法拥核”的舆论漩涡。
此外,文件中还涉及以色列与美国、欧洲在防务和核项目上的合作细节。一旦曝光,美以之间的“特殊关系”将受到冲击。美国长期纵容以色列拥核,但若被曝光双方有具体的技术或情报交换,美国可能重新评估对以支持的分寸,以避免卷入“核扩散”的麻烦。
此次行动对伊朗情报部门而言,不仅是一次“一雪前耻”的机会,更是其情报能力提升的体现。近年来,伊朗情报系统屡遭重创:核物理学家在德黑兰街头被遥控机枪刺杀,苏莱曼尼在伊拉克被定点清除,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刚到伊朗就被“斩首”。这些事件暴露了伊朗情报反制的漏洞——核心人物保护不住,情报防线被以色列轻松渗透。
但此次行动表明,伊朗情报网已成功渗透以色列的国防和科研体系。据伊朗方面透露,行动有“内部线人”协助,可能是对政府不满的以色列人或被策反的工作人员。这种“从内部突破”的能力,恰恰是以色列摩萨德最擅长的,伊朗此次算是“如法炮制”。
行动成功还给了伊朗情报系统信心。此前,伊朗内部情报部门派系林立,协调差、效率低,外界总说他们“内耗”。此次成果可能推动内部整合,减少扯皮,同时让国内民众看到情报部门的价值。
伊朗的情报突破不仅改变了伊以博弈的格局,也为中东地区带来了新的变局。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因美国偏袒以色列而与伊朗关系紧张。但近年来,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如轰炸加沙)让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意识到,以色列的威胁比伊朗更直接。
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的防御协议就是信号。沙特作为美国的老牌盟友,现在却与巴基斯坦绑在一起,说明其对美国“偏袒以色列”不满,想找其他安全伙伴。这表明阿拉伯国家开始醒悟:与其跟着美国围堵伊朗,不如联合起来应对以色列的挑衅。
伊朗若能抓住这个机会,完全能打破长期孤立。例如,伊朗可以主动牵头,与沙特、阿联酋等国家谈“区域安全机制”,把以色列的核问题摆到台面上,推动共同施压以色列弃核。经济上,伊朗也可以与这些国家合作,如能源互通、贸易协定,慢慢修复关系。
伊朗的情报优势也能转化成外交筹码。如果把部分以色列核证据透露给阿拉伯国家,既能显示自己“有能力保护地区安全”,又能拉这些国家站到自己这边。说到底,伊朗要的不是和以色列死磕,而是为自己挣个安全空间。
现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闹矛盾,正是伊朗“合纵连横”的好时机。伊朗总统对沙特和巴基斯坦签协议表示欢迎,说明伊朗已意识到这一机遇。未来,伊朗若能在情报、外交和经济上多管齐下,不仅可能改变中东的战略格局,还能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