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某市发生一起因债权处置引发的刑事案件。当地两兄弟因拒绝政府提出的400万元‘打包’收购其1800万元债权的方案,被司法机关以涉嫌犯罪为由立案侦查,案件引发社会对债务处置合法性的广泛讨论。
据知情人士透露,涉事两兄弟名下持有某企业1800万元债权,该企业因经营不善已进入破产程序。当地政府为推进破产清算工作,提出以400万元价格‘打包’收购这笔债权,但兄弟二人认为该方案严重低估债权价值,坚决拒绝签署协议。
‘我们通过法律途径追讨了三年,光律师费就花了近百万,现在让400万买断,这合理吗?’兄弟中的哥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强调,债权评估报告显示该笔债权市场价值至少在1200万元以上。
在协商破裂后,当地司法机关以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两兄弟立案侦查。检察机关指控,二人通过隐匿财产、转移资金等方式妨碍债权处置,已构成刑事犯罪。
辩护律师则提出异议:‘根据《刑法》规定,该罪名适用前提是存在有效判决或裁定。本案中政府提出的收购方案并非司法文书,客户拒绝接受商业谈判条件怎能构成犯罪?’
多位法律专家指出,该案件暴露出地方政府在债务处置中的权力边界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明认为:‘政府可以参与破产协调,但无权强制要求债权人接受不公平的处置方案,更不能将商业争议升级为刑事案件。’
据统计,2022年全国法院受理的债权纠纷案件中,涉及政府介入处置的占比达17%,其中3.2%的案件出现行政干预司法的情况。
案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民热议。微博话题#400万打包1800万债权#阅读量突破2.3亿次,多数网友认为‘政府不应以刑事手段解决民事争议’,也有部分观点支持‘维护破产程序效率’。
‘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如何平衡债权人权益与社会稳定的问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王芳指出,‘未来需要建立更透明的债权评估机制和争议解决渠道。’
目前,该案已进入二审阶段,法院将择期宣判。两兄弟的命运,或将成为规范政府债务处置行为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