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上海校园餐问题:老师能否抬高一厘米的良知底线?

时间:2025-09-29 18:52:35 来源:蛙蛙和洼 作者:蛙蛙和洼


2025年9月15日正午,徐汇区某小学的餐盘传递中,虾仁炒蛋的位置被印满添加剂的面包取代。馊掉的虾仁被销毁后,沉默的阴影却笼罩着整个校园——这并非上海校园餐首次暴露问题。

劣质餐食成常态,家长投诉无门

开学仅两周,就有家长发现孩子放学后直奔厨房找吃的。18元一份的AB餐中,荤菜永远是冷冻鸭块、鸭翅等边角料,或是咬不动的鸡排鱼排。有学生形容鱼排像浸油的面团,鸡排则毫无肉味。更极端的情况是,有孩子直接拒绝荤菜,只扒几口白饭,放学时饿得直叫。

这些问题餐食的幕后供应者是绿捷公司。这家覆盖上海16个区500多所学校、日供餐超50万份的企业,早已被家长投诉多年。有家长发现其使用的冻肉在淘宝都搜不到品牌,家委会考察时看到的全是来源不明的冷冻食材。尽管投诉信不断,换来的却只有“学校会改进”的空头承诺,劣质食材依旧换着花样出现在孩子的餐盘里。

监管滞后与教师沉默的双重困境

监管的滞后成为问题滋生的温床。老师们站在这场“糊弄”的第一线,却往往选择沉默。有家长让孩子带饼干去学校加餐,结果母子俩被老师批评教育整整一周。不少家长直言,老师吃的是食堂阿姨现做的饭菜,学生只能啃预制菜,两拨人的餐盘泾渭分明。

教育部虽规定每餐须有学校负责人陪餐,但在绿捷供餐的学校里,这一制度形同虚设。家委会陪餐时饭菜质量会临时提升,平时则依旧是劣质食材的天下。9月15日的虾仁炒蛋事件成为导火索:静安区某小学的分餐经理发现虾仁里有虫,上报后却接到绿捷负责人的指令——销毁211所学校的原料,对外谎称是虾肠外溢。有老师当场让学生倒掉馊菜,但更多人选择了沉默。

利益面前,善良为何成了奢侈品?

这种沉默已经持续了十几年。每年开学,家长们都要经历一轮投诉、反馈、找媒体的循环,但最终问题依旧。老师们让孩子必须在学校吃那些食物,奇怪的点心不吃也不许带回家,仿佛在掩盖什么。他们不会不知道,孩子作业本上的字迹越来越潦草,下午的课堂总有人打瞌睡,这些都和没吃饱的午餐有关。

老师的顾虑显而易见:得罪供餐企业可能影响学校的供应稳定,跟校领导提意见或许会被贴上“挑事”的标签,真闹大了,自己的饭碗说不定也保不住。尽管有学校12年前就取消了教师专用窗口,校领导和学生同桌吃饭;光明中学新学期刚实行“师生同餐”,但这些例子像微光,照不亮大多数阴暗的角落。更多老师选择了明哲保身,在家长群里发着“午餐已顺利发放”的通知,转身吃掉自己的热饭菜。

迟来的正义与未竟的期待

9月18日,上海市教委终于发布通报,表示要检测食材、落实陪餐制、发挥家委会作用。5天后的联合通报更严厉:绿捷被立案侦查,相关负责人被控制,市属国企接手供餐。家长们在群里转发通报时哭了,不是因为问题解决了,而是因为这迟来的正义太沉重——孩子们已经吃了十几年的劣质饭菜。

尽管“沪动食安”小程序开始更新检测数据,但那些被倒掉的馊饭、被浪费的童年,再也找不回来了。老师们依旧在课堂上教孩子正直勇敢,只是在午餐时间,他们的目光总会刻意避开学生的餐盘。枪口抬高一厘米,是良知的底线,还是职业的红线?

或许老师们有自己的苦衷,体制的枷锁、生存的压力,都能成为沉默的理由。绿捷的库存虾仁被封存了,检测报告显示挥发性盐基氮达标,可家长们心里的指标早就爆表了。他们要的不是合格的冻肉,是新鲜的食材;不是敷衍的陪餐,是真心的关注;不是事后的整改,是事前的守护。

守护童年,需要更多人抬高一厘米

而这一切,都需要老师们敢把枪口抬高一厘米,不用反抗,只需说一句:“孩子吃不饱。”我不信,一整个城市的老师,都忘了自己也曾是个饿肚子的孩子。

现在的上海校园里,新的供餐车又开始穿梭。孩子们打开餐盘时,会先闻一下味道,这个动作让人心疼。家长群里没人再喊着让特定企业来竞标了,大家只盼着哪天老师能真正和孩子吃一样的饭,盼着有人能站出来说:“这饭菜配不上我们的学生。”

鲁迅说“救救孩子”,百年后这句话依旧振聋发聩。那些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手里握着的不仅是粉笔,还有孩子们的童年。

文|蛙蛙和洼
图片来自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