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新闻)
转自:荔枝新闻
一场省级业余足球联赛,单场竟涌入61106名观众!这不是游戏中的虚拟数据,也不是夸张的赛事宣传,而是真实发生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的场景。在第13轮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中,南京队与宿迁队的对决,以惊人的上座率刷新了中国业余足球的历史纪录。
‘苏超’本质上是业余联赛,参赛球员多为在校学生、上班族或自由职业者。在传统认知中,这类比赛的典型场景是周末阳光下的社区球场,零星观众与候场球员构成‘小而美’的画面。然而,南京奥体中心的这场‘苏超’比赛,却呈现出职业联赛级别的盛况:
61106人,不仅创造了中国业余足球联赛的观赛人数新纪录,即便放在世界足坛也极为罕见。对比职业联赛,本赛季中超场均观众约2.4万人,‘金牌球市’单场4万人已属顶尖;中乙联赛场均观众仅两三千人,需二十余场才能抵得上这场‘苏超’比赛的观众量。根据2025年8月15日的中超观赛数据统计,这场‘苏超’比赛的观众人数可挤进中超历史前十,位列第七。
(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5年8月15日)
将这场‘苏超’比赛与世界知名‘魔鬼主场’对比,更能凸显其震撼性。德甲多特蒙德的主场西格纳尔·伊杜纳公园球场(原‘威斯特法伦’球场)上座率常年在6-7万人;英超曼联老特拉福德球场容量约7.4万人。这意味着,一场江苏业余联赛的观众规模已接近欧洲豪门主场的水平。
当然,欧洲联赛的成熟商业体系与职业化程度使其观众基数更大,但‘苏超’的火爆印证了另一个关键因素:社区归属感。在欧洲,低级别联赛球队之所以能吸引大量本地观众,核心在于俱乐部深深植根于社区,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这场‘苏超’比赛的火爆,恰恰说明类似的逻辑正在江苏、南京发生——当一支球队真正代表一座城市时,其激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足以超越‘业余’与‘职业’的标签。
一场省级业余联赛能吸引6万人观赛,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江苏,尤其是南京,拥有极其深厚的足球文化。民间赛事组织规范,群众参与度高,从社区球场到校园足球,足球氛围渗透至生活的每个角落。
省内兄弟城市的对决天然具备德比属性,常州‘小恐龙’、南京‘盐水鸭’、无锡‘水蜜桃’等趣味梗不断涌现,话题性十足。这种生动的足球文化,极易引爆球迷热情。
江苏多地将比赛放在专业球场举行,并配以专业的赛事宣传和现场运营。从入场引导到现场互动,观众体验感大幅提升。
观众用脚投票,表明他们渴望的不仅是巨星云集的足球,更是属于本地、充满认同感的足球。这种纯粹的足球文化,正是‘苏超’火爆的核心原因。
61106,不仅仅是一个数字
这个数字告诉我们,中国足球的希望不仅在职业赛场,更在每一个周末的野球场、每一所小学的训练课,以及每一个健康运营的业余联赛里。当一场业余联赛的观众人数能‘对标’顶级职业联赛时,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足球运动真正的根基?答案或许就藏在成千上万名球迷的呐喊声中。
‘苏超’的这次破圈,让我们感受到:纯粹的足球是快乐的,是草根的,是社区的,是发自内心的。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贾威 刘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