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马拉松健康争议:健康与快乐如何平衡?

时间:2025-09-30 12:32:13 来源:女子跑步 作者:女子跑步



在卫健委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厉彦虎提出:马拉松并非全民推广的健康运动模式。这一观点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其科学理性,也有人坚持马拉松适合大众参与。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人们对运动健康与精神追求的深层思考。

支持者认为,厉彦虎从专业医学角度揭示了马拉松的本质。作为一项极限运动,42.195公里的赛程对心肺功能、骨骼肌肉和内脏系统构成巨大挑战。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研究显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20%-30%心血管疾病风险,但这与马拉松的强度存在本质差异。资深跑者谭杰编译《挪威训练》时指出,马拉松应更多被视为一种"仪式感"而非健康运动,体育工作者的责任是帮助跑者科学完成挑战,将损伤风险降至最低。


竞技层面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中国马拉松"一姐"张德顺在东京马拉松创造2:20:53的个人最佳成绩后,进行了近一个月的休养调整。世界顶级选手如基普乔格、哈桑等,每年参赛次数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每场比赛后都需执行周密的恢复计划。"大众马拉松一姐"朱卿透露,完成全马后需要约2个月才能完全恢复,肌肉疲劳和心理倦怠是常见问题。

普通跑者的经历同样具有说服力。杭州妇产科医生小恒在二胎怀孕37周时仍保持慢跑,却在2023年11月连续参加三场马拉松后患上跟腱炎。这位二胎妈妈坦言,生育后决定每年只跑一场马拉松。广州跑者Air的体检报告显示,马拉松后心脏肌酸激酶数值达正常值22倍,医生紧急联系要求签署异常情况通知书。这些案例表明,即使训练有素的跑者,马拉松仍可能造成短期健康损害。

但马拉松的魅力恰恰在于其超越健康的深层价值。奥林匹克专家易剑东指出,中国34.54万全马完赛者仅占跑步人口的10%,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他认为健康成年人中半数可完成全马,但需半年针对性训练。这种挑战带来的满足感,构成了马拉松的独特吸引力。


跑者们用行动诠释着马拉松的多重意义。女跑者一萌将波尔多马拉松视为了解世界的窗口,每次跑马都是"周末特种兵式"旅行。她发现,跑步带来的精神状态提升远超膝盖损伤的担忧。马拉松教练佳哥的观点更具代表性:"马拉松和烟酒、手游一样是爱好,生活不只有健康,还有开心。"这种态度揭示了现代人对运动价值的重新定义——在科学训练基础上,追求精神满足与生命体验的升华。

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全马完赛人数已达55.06万,而中国去年完赛者仅34.54万。这种差距背后,是运动文化的差异。当马拉松从竞技赛事转变为生活方式,跑者们开始在健康与快乐、挑战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正如厉彦虎所言,真正的马拉松精神不在于盲目追求完赛,而在于通过长期系统训练,提升身体各项机能,最终实现自我突破。

这场关于马拉松健康的讨论,实质上是现代社会对运动价值的深度反思。当42.195公里成为丈量生命韧性的标尺,当跑道变成思考人生的哲学场域,马拉松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项目,成为现代人探索自我、连接世界的独特方式。或许正如跑者们常说的那样:"跑马拉松的理由有千万个,但每一个都值得尊重。"


本条内容创作团队

作者:WR创作团队

制作:小春

图片:受访者提供

投稿、应聘兼职作者,请联系

womenrunn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