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家富。 资料图
庄家富所著《世界冠军教练的乒乓情缘》一书。 资料图
9月10日,南都记者从“乒乓世界”官方公众号获悉,中国乒乓球协会原副主席、曾任中国乒乓球队女队主教练的广东籍国乒元老庄家富,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8日在京逝世,享年90岁。庄家富不仅作为“国乒108将”之一,参与了第26届世乒赛的备战,还培养指导了蔡振华等多位世界冠军,著有《世界冠军教练的乒乓情缘》一书,在体育界享有“乒乓活字典”的美誉。
进入国家队,成为“改拍”球员的传奇
庄家富,1934年出生于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少年时期便在广州乒乓球界崭露头角。1955年,他进入国家队后,遵照教练的嘱咐,成为了一名罕有的“改拍”球员。这意味着他要改变已然成形的握拍方式和打法,这一决定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然而,庄家富凭借出色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成绩稳居全国前列,多次代表中国出战国际赛事并建功立业。
在运动员生涯中,庄家富战绩卓著。他先后获得1956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男子单打季军;1957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男子双打冠军、男子单打季军;1958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季军等荣誉。1959年,他更是代表中国参加了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展现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风采。
1961年,北京承办第26届世乒赛,为了打好这次“家门口的比赛”,国家体委从全国选调优秀运动员集中培训,组成了“国乒108将”。庄家富作为其中之一,为中国拿下首个乒乓球男团世界冠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破解“弧圈球”谜团,赴港“取经”
1959年,容国团在德国多特蒙德世乒赛上首次夺得男单冠军,给当时的世界乒坛霸主日本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为了在第26届世乒赛上重夺霸主席位,日本队首创了“弧圈球”打法。这一打法让很多高手都不适应,日本人也宣称要凭借这一新技术再次垄断世界乒坛。
“弧圈球”由于旋转强,威力大,挡也挡不住,而且当时国内从来没有见过,仅有的信息也是从日本杂志中得来的。不久,传来了日本乒乓球队即将访问香港的消息。这对于中国队来说,是直接获取弧圈球第一手资料的绝好机会。于是,队里决定派庄家富前往香港观看球赛。
在罗湖过关时,时间已经超过凌晨2点。当时香港的规定是,要在12点之前过境。警察拦住了庄家富,询问他去香港的目的。庄家富灵机一动,称自己是学生,但对方要求查看学生证。关键时刻,前来迎接庄家富的人员出现,他才得以顺利过关。
比赛当天,庄家富前往伊丽莎白体育馆观看球赛。他仔细观察了弧圈球的打法,认为这和他们的研究相差不大。虽然弧圈球威胁很大,但香港运动员也有赢的时候。这说明弧圈球并非不可战胜。
庄家富一回到北京,容国团已在车上等候。此时,中国队基本上掌握了弧圈球的技术规律。容国团分析了日本队的优势,并商定了几条策略:首先是思想上不要惧怕弧圈球;其次,“吃”了弧圈球后不要害怕;最后,就是想办法扬长避短,主动进攻,发短、回短球,以进攻抑制弧圈球的发挥。
正是有了庄家富及时收集的情报,中国队在第26届世乒赛上一举夺得男团、男单和女单三项冠军,从此开始全面登上世界乒坛的高峰。那一届世乒赛也写下了乒乓球运动的经典,徐寅生12大板扣星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培养指导多位世界冠军,成就辉煌
身为国乒元老,庄家富后来逐渐从优秀的运动员成长为优秀的教练员。他为国家队培养了梁戈亮、蔡振华、张燮林、王会元、陆元盛、陈新华等多名世界冠军队员。他亲身经历了国家乒乓球队从弱到强、三次攀登世界乒坛高峰的全过程,亲历了多次经典赛事。
1993年9月,庄家富被评为国家级教练;1994年12月退休。他的专业能力与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1961年获国家体委一等功奖励,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1983年、1985年连续三次荣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8年获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杰出贡献奖,2002年获中国乒乓球协会成立50周年“中国乒乓球杰出贡献奖”。
2012年,庄家富出版了《世界冠军教练的乒乓情缘》一书,在其中梳理了自己多年来留存的资料,并对一些经典比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是一本难得的著述。
南都记者注意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前夕,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人生能有几回搏》中,还呈现了庄家富对于新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及中国乒乓球队勇夺金牌的故事,共同传承“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拼搏精神。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部分内容综合乒乓世界、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