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秀屿队球员的点球划破夜空,2025莆超联赛以一场跌宕起伏的决赛完美收官。莆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临现场为冠军球队颁奖,这场被誉为'福建首个地级市足球联赛'的盛会,不仅刷新了体育赛事的边界,更以六大创新维度,为莆田城市发展交出了一份充满活力的答卷。从全民健身到经济振兴,从文化传承到社会凝聚,莆超联赛用足球语言书写了一座城市的崛起故事。
作为全省首个地级市足球联赛,莆超联赛的诞生本身就是'敢啃硬骨头'精神的生动体现。当其他城市还在观望时,莆田以'体育强市'为目标,率先构建起县(区)级联赛体系,从6支代表队中精选最佳阵容,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足球竞技平台。赛事筹备过程中,1元惠民票策略与多部门联动保障机制形成合力:交通部门增设3000余个停车位实现'零滞留',安保团队运用智能监控系统织密安全网。这种'有解思维'将创意转化为实践样本,为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体育视角的破题思路,更让'起步即冲刺'的治理智慧深入人心。
50余家商家组成的'票根经济'联盟,创造了体育+商业的典范模式。球迷凭1元球票可享受9.9元莆田卤面、五折购鞋、半价湄洲岛门票等福利,将90分钟的赛事延伸为6周的消费盛宴。仙游'赛事集市'上,林珍珠扁食单日售罄8000份,西天尾扁食、兴化米粉等特产销量翻倍;16处城市广场大屏直播带动夜经济,千余个美食摊位点亮城市夜色。更值得关注的是'莆田制造'的深度参与:球衣赞助、场地广告助力本地鞋服品牌破圈,赛事流量直接转化为产业增量,印证了'绿茵场也是经济场'的发展逻辑,为城市经济注入新动能。
当莆仙戏的婉转唱腔响彻体育场,当车鼓队的铿锵鼓点与加油声共振,足球赛场变身'流动的文化展厅'。秀屿'福鲍'、涵江'蛏霸'等队名与地域特产创意绑定,让球队成为城市文化的微型注脚;《木雕·戏梦》等非遗展演穿插赛事,让外地网友惊叹'莆田不止有鞋,更有千年文脉'。文旅部门顺势推出4条主题旅游线路,将'看莆超'与'逛莆田'深度融合,妈祖阁、九鲤湖等景点借赛事热度成为'网红打卡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从'博物馆展示'到'生活场景活化'的破圈传播。
10万人次观赛背后,是'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的社会共识在发酵。'80后'教师与'00后'学生同场竞技,个体户老板与企业职工共享热爱,这种跨年龄、跨职业的参与度,打破了'体育赛事是少数人狂欢'的认知。更令人感动的是观赛文明:客队进球时的掌声、赛后自发清理垃圾的'最帅姿势'、热心球迷组成的清洁志愿队,让'不留一片垃圾'成为比比分更耀眼的城市名片。当不同县区的球迷为精彩扑救共同欢呼,足球已成为消融隔阂、凝聚人心的社会黏合剂,为城市发展注入温暖力量。
赛场上,秀屿队落后3球的绝地反击、城厢队伤停补时被读秒绝平,决赛中城厢队几近拿到倒计时'冠军',秀屿队终场绝地扳平比分笑到最后,构成了最鲜活的'奋进教材'。球员中,有白天搬砖晚上踢球的个体户,有带伤坚持比赛的基层教师,他们用汗水诠释'草根也能闪耀'的体育精神。这种拼搏基因正渗透城市肌理:74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因赛事掀起青训热潮,青少年培训报名人数激增,《莆田市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借此注入新动能,让'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的竞技精神,成为莆田在产业升级、城市建设中的精神图腾。
从'敢为人先的创新胆识'到'全民参与的草根情怀',莆超联赛最终淬炼出专属莆田的精神密码。这种精神,是赛事筹备时'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破局勇气,是球迷观赛时'为主队喝彩也为对手鼓掌'的文明气度,更是城市发展中'以小赛事撬动大格局'的智慧谋略。正如赛事组委会所言:'冠军会更迭,但'莆超精神'将永远是莆田挺直脊梁的力量源泉。'当足球成为城市精神的具象载体,这场联赛便已超越胜负,成为莆田'崛起闽中'的精神宣言。
六个'好球',踢开的是体育惠民的大门,踢活的是产城融合的棋局,踢亮的是文化自信的光芒。莆超联赛的真正价值,在于证明一座城市的活力,既藏在全民热爱的烟火气里,更藏在以创新为脚、以实干为球的奋进姿态中——这,或许就是莆田递给世界的新名片。
来源:莆田晚报 全媒体记者 林双辉
责编:徐寅生
编审:黄凤珍
审核:严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