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昌平西山口村足球队30年传承,新球场点燃乡村足球热情

时间:2025-10-01 15:24:20 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一个平凡的周末,昌平区十三陵镇西山口村委会门前的空地被汽车挤得满满当当。绕过村委会向北转弯,叫喊声、喝彩声与砰砰的撞击声随着脚步渐近。不远处,崭新的足球场上激战正酣——拼抢、传导、过人,一记抽射将皮球送入网兜。“漂亮!好球!”这是西山口村迎来的首场区级足球邀请赛,围观的老少爷们儿接连喝彩,脸上洋溢着兴奋与“东道主”的热情。对于已成立近30年的西山口足球队而言,这一刻意义非凡——他们终于在家门口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绿茵场地。


赛场上,身着蓝色球衣的西山口村足球队与对手展开激烈拼抢。(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新球场,新赛事

秋天是北京最舒适的季节。清晨与晚风驱散酷暑,十三陵镇西山口村的足球场在周末几乎片刻不得闲。村民张华是村足球队成员,天气舒爽时,他一个周末要踢三场球。这座标准的五人制足球场自去年年底建成以来,已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公共空间。


足球场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公共空间。(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场地的首场区级比赛要追溯到去年冬天——昌平区40+足球邀请赛。近200名年满40周岁的足球爱好者汇聚于此,八支队伍在新铺的草皮上展开角逐。那天寒风凛冽,阳光虽好,但稍一错身落入阴影便冻得人脚指头疼。然而绿茵场上,老将们脚感火热:急停、变向、晃过防守队员,精准传球后边路一记长传,中路包抄的队员跃起头球,皮球划过弧线应声入网。

眼看球队落了下风,42岁的张华甩开披在身上的大衣,箭步重回赛场。十几岁时,他曾拿过昌平区长跑比赛冠军,领先第二名二百多米撞线,直到2019年这项纪录才被打破。好体能让他在足球场上游刃有余。他拼抢更积极,没一会儿抢回皮球,却被对方铲倒在地。滚了一圈后定神,两侧已递来队友的手。“长跑锻炼毅力与体魄,而足球让我看到另一面:配合、对抗、交流。”张华说,“场上的氛围与长跑截然不同,足球更热闹,尤其是与一起成长的伙伴并肩作战时。”

这场比赛从早上八点开始,采取积分制、车轮战,每场30分钟。踢得久了,足球场围栏边也站满围观村民。西山口村是这场比赛的“东道主”,村足球队成立于1995年,已有近30年“队龄”。球队负责人钟享不到40岁,与队里的“老哥哥”们相比还算年轻,“还没资格参加这次比赛呢。”他站在场外与村民熟稔地打招呼,“这新场子真棒,比原来在小学校踢的时候条件好多了。”

足球,让我们聚在一起

“上小学的时候,都是村里的哥哥们带着我踢球。”张华和钟享相差四五岁,这是两人共同的答案。如今足球场北侧,几乎一墙之隔,曾是村里小学的操场,也是孩子们踢球的启蒙地。那里地面平坦开阔,是难得的“好场地”。操场边没有网兜球门,孩子们便以墙根下的单杠为门。围墙不高,一脚把球闷出校外是常事。钟享记得,“球门”正对着那户村民家的大铁门和屋檐上的瓦,似乎从未完整过,“一不小心球打在门上、踢到瓦上,总会在人家‘门面’上留下痕迹。”当时屋里的叔叔婶子听到动静,偶尔会走出院来嗔怪几句,“嚷嚷着让孩子们轻点踢,脚下有点谱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生活条件有限,踢足球成了孩子们共同的“成长方式”。这项运动成本不高,十几二十个人在一起,一个足球就够了。“可即便是这一个球,那时候也不是轻易得到的。”张华记得,当时家里不富裕,足球买不起新的,大家就去外面捡别人踢坏的破皮球,“哥哥们会拆开几个破球,东拼西凑,用纳鞋底的线把完整的部分缝在一起,这才成了个球。”

人多的时候,学校的小操场不够踢,孩子们还会拿着镰刀,在长满枝杈荒草的土地上开辟新场地。那个没有网络、电话也不普及的时代,太阳西斜就是孩子们踢球的信号。“到了点儿都不用吹哨,小操场就有人等着了。有时候先到的伙伴会把球往天上踢两脚,或者对着墙闷几次,大家听见动静儿,就都出来了。”

村里踢球的人越来越多,到1995年,西山口村自发成立了自己的足球队。那年,年轻小伙儿张志强为队伍设计了专属队标:圆圈之中,“西山口”三个字巧妙地包含其中。“这个标到现在用了小30年了,最开始这标都没能印在队服上,还是大家伙儿用笔,一笔一画地勾勒在衣服上的。”


张志强设计的队标沿用至今。(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回想曾经的过往点滴,钟享没觉得条件不好是多大的难题,只会觉得,踢球是件挺浪漫的事儿。“你想啊,这事多简单,十几二十个小伙子,围着一个球能玩儿一天。为这一个球,我们聚在一起,拼搏,流汗,甚至吵闹,最后也留下了好多回忆。”

体育运动,为村庄注入活力

足球伴随着村里的一代人成长,但无法把他们都留在村庄。再后来,伙伴们各奔东西——参军、上大学,队伍看似散了,但足球的情缘未断。直到2002年村小学撤并,球场消失,退役回乡的张华失落了许久。

“没地儿踢球了,大家就张罗着到处找场子,也是到处‘乱窜’,哪儿有地儿,就把人召集过来,踢场比赛,热身练习。”钟享说,村足球队的微信群里早有了四五十人,每次一喊踢球,无论大家在哪儿,也都有人响应。这样的时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去年,村里拥有了自己的足球场地。

球场由非宅腾退地块打造而成,占地1000平方米,也是十三陵镇首个村级五人制足球场。尽管改造只用了一个月,可这块场地来之不易。西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平记得,她当选书记后不久,就有党员干部们提及,村里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早早就成立了足球队,“孩子们一直盼望村庄里还能有块踢球的地儿。”张建平是“60后”,足球队里的成员普遍比她小十几、二十岁,很多人管张建平叫“姐姐”,而“孩子”是张建平对队员们的惯用称呼,“毕竟,这些孩子在村里踢球,是我一个个看着长大的。”

可建球场不只涉及费用,更涉及场地。村里组织测量地块,寻找场所,后来借助十三陵镇拆违工作的契机,最终选定了这处非宅腾退地块。“镇里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过程很不容易,张建平觉得值得,“十三陵镇本身也是体育特色小镇。现在有了这块场地,孩子们就不用每周都出去找地方踢球了,这样乡村才更有凝聚力。”


村民们与足球爱好者围观比赛。(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工作不忙的时候,张建平也喜欢到场边观赛。她说球场上汇集了最多的“少年意气”,即便那些记忆里一脸稚嫩的弟弟们已经到了三四十岁的年纪,可他们踢起球来却永远意气风发。“这里有激情,也凝聚乡情。为了踢球,大家都能回来,球场是村民们可以放飞自我的地方,这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也让村庄更有生机和力量。”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猜你喜欢